奉贤南桥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之修辞方法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之修辞方法
一、《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必须掌握的九种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反问。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二、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这首诗“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 2)小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 例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汉宫秋》第(2)小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二、隐性考查。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 例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秋夜》:请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 句中找出较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 例如: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广东卷《江汉》第(1)小题:“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 例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听邻家吹笙》:根据提示,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 例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1)小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三、以上举例分析可以得知,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
比喻与比拟:前者重在甲像乙,后者是把甲当作乙来描写。
借喻与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比喻与象征:比喻常限于诗歌局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
对偶、排比与对比: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
设问与反问: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2、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
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
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力。
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上文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3、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
一、《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必须掌握的九种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反问。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二、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这首诗“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 2)小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 例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汉宫秋》第(2)小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二、隐性考查。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 例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秋夜》:请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 句中找出较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 例如: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广东卷《江汉》第(1)小题:“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 例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听邻家吹笙》:根据提示,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 例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1)小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三、以上举例分析可以得知,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
比喻与比拟:前者重在甲像乙,后者是把甲当作乙来描写。
借喻与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比喻与象征:比喻常限于诗歌局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
对偶、排比与对比: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
设问与反问: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2、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
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
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力。
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上文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3、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