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成考函授本科报考时间
2020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成人高考报考时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函授本科报考时间,想报成人学历找杜老师 150.973.10.995(微信同号)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期间几经易名,1915年改办为热河公立师范学校,1958年改建为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通州师专迁到承德与师专合并,1960年曾升格为承德师范学院,1978年经批准恢复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办为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的办学定 位,立足承德,面向河北,辐射京津,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380人。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平均就业率达到90%以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先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民族事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已逐步成为全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德历史文化传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80.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304.29万元,各类实验、实训室199个,纸质图书123.24万册,数字图书335万种,有先进的图书网络自动检索、借阅系统,开通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超星读秀知识库、万方数据知识资源等网络资源。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初等教育系、音乐舞蹈系、体育系、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经济管理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化学与化工系、生物与食品科学系、继续教育学院16个二级院系,现有本科专业46个,涵盖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建有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大学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95人,其中专任教师632人,正高级49人,副高级17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4.81%;博士51人、硕士学位教师490人,高学历占77.53%;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24.84%。教师队伍中有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教师8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1人、河北省高校百名创新人才1人、河北省高等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承德市教师12人、承德市新世纪学术带头人20人、承德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40名教师入选承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
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地方主导产业和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立了避暑山庄研究、承德发展研究两个研究中心,加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研究;与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合作建立校院士工作站,围绕大数据、智能物联、智能制造等产业开展项目研究、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多领域合作。2017年获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8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篇,三大索引论文7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获科研资助经费160万元,学校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科研特色,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旅游文化、生物资源、钒钛资源研究、满非遗文化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贯彻落实民族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开设了满语、清史、满族体育、满族舞蹈、满族剪纸、民族绘画及工艺制作等突显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课程,编写出版《民族概论》、《北方民族传统体育集锦》、《简明满语教程》、《满族文学读本》等8部民族方面教材共300多万字。在保护与开发民族特色项目,创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上贡献突出,以避暑山庄研究、纳兰性德研究为重点,成为“全国纳兰性德研究”和“避暑山庄研究”中心。作为河北省民族教育基地、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组建“少数民族体育和满族音乐舞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室,挖掘、收集、整理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近80项,开设了珍珠球、蹴球、陀螺、押夹、射弩等民族体育项目,参加全国、河北省民族体育比赛成绩优异,学校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二贵摔跤》连续两届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民运会,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和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一等奖。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由学校音乐系师生和离退休老教师成立的“承德清音会”,对清代宫廷音乐研究成果显著,“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被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清音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的民族舞蹈和民族美术作品丰硕,反映满族、蒙古族等风情的音乐舞蹈和美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期间几经易名,1915年改办为热河公立师范学校,1958年改建为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通州师专迁到承德与师专合并,1960年曾升格为承德师范学院,1978年经批准恢复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办为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的办学定 位,立足承德,面向河北,辐射京津,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380人。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平均就业率达到90%以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先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民族事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已逐步成为全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德历史文化传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80.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304.29万元,各类实验、实训室199个,纸质图书123.24万册,数字图书335万种,有先进的图书网络自动检索、借阅系统,开通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超星读秀知识库、万方数据知识资源等网络资源。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初等教育系、音乐舞蹈系、体育系、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经济管理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化学与化工系、生物与食品科学系、继续教育学院16个二级院系,现有本科专业46个,涵盖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建有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大学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95人,其中专任教师632人,正高级49人,副高级17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4.81%;博士51人、硕士学位教师490人,高学历占77.53%;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24.84%。教师队伍中有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教师8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1人、河北省高校百名创新人才1人、河北省高等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承德市教师12人、承德市新世纪学术带头人20人、承德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40名教师入选承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
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地方主导产业和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立了避暑山庄研究、承德发展研究两个研究中心,加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研究;与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合作建立校院士工作站,围绕大数据、智能物联、智能制造等产业开展项目研究、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多领域合作。2017年获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8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篇,三大索引论文7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获科研资助经费160万元,学校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科研特色,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旅游文化、生物资源、钒钛资源研究、满非遗文化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贯彻落实民族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开设了满语、清史、满族体育、满族舞蹈、满族剪纸、民族绘画及工艺制作等突显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课程,编写出版《民族概论》、《北方民族传统体育集锦》、《简明满语教程》、《满族文学读本》等8部民族方面教材共300多万字。在保护与开发民族特色项目,创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上贡献突出,以避暑山庄研究、纳兰性德研究为重点,成为“全国纳兰性德研究”和“避暑山庄研究”中心。作为河北省民族教育基地、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组建“少数民族体育和满族音乐舞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室,挖掘、收集、整理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近80项,开设了珍珠球、蹴球、陀螺、押夹、射弩等民族体育项目,参加全国、河北省民族体育比赛成绩优异,学校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二贵摔跤》连续两届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民运会,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和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一等奖。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由学校音乐系师生和离退休老教师成立的“承德清音会”,对清代宫廷音乐研究成果显著,“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被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清音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的民族舞蹈和民族美术作品丰硕,反映满族、蒙古族等风情的音乐舞蹈和美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