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莲花池简介
古莲花池简介 基本概况
古莲花池http://www.caizh***/,地处河北保定市内南市区[1],是保定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名园之一。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中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开凿,约建于公元1227年至1234年。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皇帝多次出游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着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历史渊源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后为行军千户乔惟忠的私人宅地。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
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布局简介
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园中大的假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远看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搔耳,有的同骏马奔驰。山顶有观澜亭,下观北塘参差错落的莲叶,如碧涛波澜。山中有篇留洞,由块石精叠巧筑而成,在灯烛照耀下,可见幻影迭生。洞中及洞内岸壁上,有乾隆皇帝手书的即景诗刻石。山下有一座汉白玉石桥,
原名“绿野梯桥”,为元代所建,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沿桥向东,可通竹林深处的寒绿轩;向西,可去中心岛上的藻咏亭。浏览一下濯锦亭、高芬轩、红枣坡、不如亭、六幢亭,以及响琴涧、响琴榭、响琴桥等建筑,也各有佳妙,传有史话。“莲叶托桃”,是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又自然。传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出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
碑刻长廊
莲池园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这里有一段艺林翰墨佳话。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頫《蜀山图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七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为莲池碑刻的发端。迄今,游人仍可欣赏这些格调高逸、技法超绝的书法瑰宝的永恒之美。
莲池书院
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名声大震。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在莲池北部建直隶省高学府莲池书院。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如章学诚、祁韵士、张裕钊、吴汝纶等,开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等。使学院“声播四方”,吸引着“四方贤隽担簦负笈受业门下者,趾踵相接”,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曾莅临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旅游提示 公共交通提醒 保定市乘1路、4路、8路、12路、26路、39路公交,在古莲花池站下车即可。
古莲花池http://www.caizh***/,地处河北保定市内南市区[1],是保定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名园之一。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中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开凿,约建于公元1227年至1234年。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皇帝多次出游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着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历史渊源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后为行军千户乔惟忠的私人宅地。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
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布局简介
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园中大的假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远看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搔耳,有的同骏马奔驰。山顶有观澜亭,下观北塘参差错落的莲叶,如碧涛波澜。山中有篇留洞,由块石精叠巧筑而成,在灯烛照耀下,可见幻影迭生。洞中及洞内岸壁上,有乾隆皇帝手书的即景诗刻石。山下有一座汉白玉石桥,
原名“绿野梯桥”,为元代所建,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沿桥向东,可通竹林深处的寒绿轩;向西,可去中心岛上的藻咏亭。浏览一下濯锦亭、高芬轩、红枣坡、不如亭、六幢亭,以及响琴涧、响琴榭、响琴桥等建筑,也各有佳妙,传有史话。“莲叶托桃”,是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又自然。传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出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
碑刻长廊
莲池园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这里有一段艺林翰墨佳话。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頫《蜀山图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七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为莲池碑刻的发端。迄今,游人仍可欣赏这些格调高逸、技法超绝的书法瑰宝的永恒之美。
莲池书院
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名声大震。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在莲池北部建直隶省高学府莲池书院。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如章学诚、祁韵士、张裕钊、吴汝纶等,开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等。使学院“声播四方”,吸引着“四方贤隽担簦负笈受业门下者,趾踵相接”,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曾莅临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旅游提示 公共交通提醒 保定市乘1路、4路、8路、12路、26路、39路公交,在古莲花池站下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