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之文化知识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常识之文化知识
文化常识是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比较重要的考点,在此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成就,外国的重要文化,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到2011年,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29项:
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京剧、针灸、皮影。
进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7项:
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麦西热甫、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2.非物质文化遗产类
2006年5月20日,公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2008年6月14日,又发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2011年5月,发布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分10大类,囊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代表作。具体分类如下:
3.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1)京剧
京剧是中国影响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京剧有“京派”和“海派”之分,不同时期出现过许多的演员,如清末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梅巧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刘鸿声、田桂凤、余紫云、陈德霖、王瑶卿等,民国年间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杨宝森、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金少山等。
(2)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砚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3)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其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4)相声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相声初是一种摹拟口技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终成为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
文化常识是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比较重要的考点,在此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成就,外国的重要文化,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到2011年,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29项:
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京剧、针灸、皮影。
进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7项:
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麦西热甫、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2.非物质文化遗产类
2006年5月20日,公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2008年6月14日,又发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2011年5月,发布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分10大类,囊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代表作。具体分类如下:
3.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1)京剧
京剧是中国影响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京剧有“京派”和“海派”之分,不同时期出现过许多的演员,如清末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梅巧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刘鸿声、田桂凤、余紫云、陈德霖、王瑶卿等,民国年间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杨宝森、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金少山等。
(2)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砚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3)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其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4)相声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相声初是一种摹拟口技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终成为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