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入局竞争加剧 缘何备受青睐
刷脸支付如何“趋利避害”平衡便捷与安全?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与支付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包括人脸、虹膜、指纹、静脉等在内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巨头入局竞争加剧 缘何备受青睐?
从去年12月,支付宝推出国内人工收银的刷脸机具“蜻蜓”开始,刷脸支付就成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的发力点,并已经开始推广应用。进入2019年,两大支付巨头不断创新刷脸支付产品,巨头间竞争升级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可否认,以人脸支付为代表的创新支付方式已成为未来支付的发展趋势。据了解,相比于人工收银方式,结合自助收银系统的刷脸支付不需要过多人力即可完成结账,人工成本的降低也会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惠;而相较于扫码支付,用户既可省去掏出手机、打开二维码、输入密码的时间,也不必承担因网络不畅导致支付延迟的困扰,整个支付过程时间缩短,一定程度上会缓解排队的难题。
对商家来说,经过授权,刷脸支付的方式可以实现对用户信息的获取,对于设立会员制度的商家来说,无疑会省去登记、发卡的麻烦,利于增加用户黏度。
对于消费者来说,将的生物信息同账户直接绑定比一长串密码更便捷,在火车站、酒店等需要身份信息验证的场景下支付与验证合二为一,省时省力,即使手机没电也不会影响消费。尤其对于老人来说,刷脸支付的操作比扫码简单,比现金快捷,更易于掌握。
“刷脸”的顾虑
不带钱包、不用手机,刷脸就能买买买确实能带来种种便利,但“照片破解刷脸取件快递柜“、”动物园要求刷脸入园被年卡用起诉“等事件也引起了人们对刷脸安全、隐私等问题的担忧。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支付的便捷性必须建立在安全性基础之上。
“刷脸支付的问题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隐私泄露;二是安全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分析道。
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法明确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但对于信息的使用、存储、运输、管理仍需进一步细化。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从民事法律角度看,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范畴,是一项基本民事权利。既然是民事权利,那么,在权利人信息被采集、使用和处分前,就需要明确被告知,在获取同意权之后,才能按照约定合理使用。
image.png
人脸识别的非强制性,使用户不需要专门去配合采集设备,采集方几乎可以在用户无意识的状态下就可获取人脸图像。由于过度采集用户信息、个人信息数据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过脸产业”的存在,个人可能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面部特征信息就被泄露了。
让刷脸支付“趋利避害” 系统产值未来可期
尽管对潜在风险心存疑虑,但刷脸支付带来的便捷大家也有目共睹。那么如何让刷脸“趋利避害”呢?
据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介绍,使用安全等级高的3D活体检测技术,综合使用3D、红外、RGB等多模态信息,可以有效抵御视频、纸片、面具等的攻击。同时,相关企业还应通过多维度安全风控策略确保账户安全。比如微信支付提供多因子校验,部分用户需要输入与微信绑定的手机号或扫描二维码等进行校验。
欧阳日辉表示,注重风险防范措施,一方面要完善技术,提高成功率和安全;另一方面,推动刷脸支付与其他技术结合。由于任何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都有其局限性,这意味着单纯的利用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刷脸支付”会面临很大的安全风险,并不能做到100%的安全。多种识别手段互补将是未来保证支付安全认证环节的主流。
此外,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刷脸支付行业良性发展。对于在数据传输、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的业务,要及时予以警告甚至叫停,防止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
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目前亟待完善的。比如,当前行业中出现的假借微信支付名义发展刷脸支付代理、收取高额加盟费的情况,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谈及未来支付生态,微信支付上述负责人表示,刷脸支付并非作为单一功能存在,而是为用户提供多一种的支付方式,将与扫码支付一起,丰富线下场景的支付体验。因此,刷脸支付与二维码支付暂不存在谁取代谁的关系。
在欧阳日辉看来,我国的刷脸支付产品依托其自身优势不断快速增长,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占据一定的份额。由于其便利性和新颖性,以及巨头企业之间的良性激烈竞争,未来刷脸支付系统的产值必然得到增加。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与支付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包括人脸、虹膜、指纹、静脉等在内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巨头入局竞争加剧 缘何备受青睐?
从去年12月,支付宝推出国内人工收银的刷脸机具“蜻蜓”开始,刷脸支付就成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的发力点,并已经开始推广应用。进入2019年,两大支付巨头不断创新刷脸支付产品,巨头间竞争升级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可否认,以人脸支付为代表的创新支付方式已成为未来支付的发展趋势。据了解,相比于人工收银方式,结合自助收银系统的刷脸支付不需要过多人力即可完成结账,人工成本的降低也会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惠;而相较于扫码支付,用户既可省去掏出手机、打开二维码、输入密码的时间,也不必承担因网络不畅导致支付延迟的困扰,整个支付过程时间缩短,一定程度上会缓解排队的难题。
对商家来说,经过授权,刷脸支付的方式可以实现对用户信息的获取,对于设立会员制度的商家来说,无疑会省去登记、发卡的麻烦,利于增加用户黏度。
对于消费者来说,将的生物信息同账户直接绑定比一长串密码更便捷,在火车站、酒店等需要身份信息验证的场景下支付与验证合二为一,省时省力,即使手机没电也不会影响消费。尤其对于老人来说,刷脸支付的操作比扫码简单,比现金快捷,更易于掌握。
“刷脸”的顾虑
不带钱包、不用手机,刷脸就能买买买确实能带来种种便利,但“照片破解刷脸取件快递柜“、”动物园要求刷脸入园被年卡用起诉“等事件也引起了人们对刷脸安全、隐私等问题的担忧。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支付的便捷性必须建立在安全性基础之上。
“刷脸支付的问题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隐私泄露;二是安全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分析道。
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法明确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但对于信息的使用、存储、运输、管理仍需进一步细化。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从民事法律角度看,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范畴,是一项基本民事权利。既然是民事权利,那么,在权利人信息被采集、使用和处分前,就需要明确被告知,在获取同意权之后,才能按照约定合理使用。
image.png
人脸识别的非强制性,使用户不需要专门去配合采集设备,采集方几乎可以在用户无意识的状态下就可获取人脸图像。由于过度采集用户信息、个人信息数据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过脸产业”的存在,个人可能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面部特征信息就被泄露了。
让刷脸支付“趋利避害” 系统产值未来可期
尽管对潜在风险心存疑虑,但刷脸支付带来的便捷大家也有目共睹。那么如何让刷脸“趋利避害”呢?
据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介绍,使用安全等级高的3D活体检测技术,综合使用3D、红外、RGB等多模态信息,可以有效抵御视频、纸片、面具等的攻击。同时,相关企业还应通过多维度安全风控策略确保账户安全。比如微信支付提供多因子校验,部分用户需要输入与微信绑定的手机号或扫描二维码等进行校验。
欧阳日辉表示,注重风险防范措施,一方面要完善技术,提高成功率和安全;另一方面,推动刷脸支付与其他技术结合。由于任何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都有其局限性,这意味着单纯的利用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刷脸支付”会面临很大的安全风险,并不能做到100%的安全。多种识别手段互补将是未来保证支付安全认证环节的主流。
此外,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刷脸支付行业良性发展。对于在数据传输、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的业务,要及时予以警告甚至叫停,防止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
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目前亟待完善的。比如,当前行业中出现的假借微信支付名义发展刷脸支付代理、收取高额加盟费的情况,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谈及未来支付生态,微信支付上述负责人表示,刷脸支付并非作为单一功能存在,而是为用户提供多一种的支付方式,将与扫码支付一起,丰富线下场景的支付体验。因此,刷脸支付与二维码支付暂不存在谁取代谁的关系。
在欧阳日辉看来,我国的刷脸支付产品依托其自身优势不断快速增长,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占据一定的份额。由于其便利性和新颖性,以及巨头企业之间的良性激烈竞争,未来刷脸支付系统的产值必然得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