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公务员考试行测等值命题优方法指导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句话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对象是语言,工具是某种性质。在直言命题的考查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求等值命题的题目,大部分考生找等值命题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并不懂得找等值命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引用了怎样的知识点,有少数考生会选择放弃这一类题目或者瞎蒙。例如:求“并非植物都不是乔木”的等值命题,有些考生凭借感觉认为“有些植物不是乔木”,这样确实可以求出等值命题,但这种凭感觉并不是完全准确,而且遇到比较难的题目就只能坐以待毙,比如:求“不能说有些社会现象没阶级性”的等值命题,就不能仅凭感觉去解答。下面中公教育专家通过原命题的矛盾命题这一知识点来给大家讲解一下求原命题的等值命题时的依据和方法,以科学地求出等值命题。
首先,矛盾命题描述事物时仅分为A、B两种情况,且A、B相互之间没有交集;
其次,B是A的对立面,对A求矛盾是B,继续对B求矛盾又是A;
后,对于描述一个事物的集合A,它的矛盾命题可以表示为非A,就是在集合A前加一个“非”的否定词。
此外,还可以改变直言命题中的量项和联项关系来表示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所有----是与有些---非是矛盾关系”、“所有---非和有些---是是矛盾关系”、“某个---是和某个---非是矛盾关系”。这是两种求矛盾命题的方法,下面我们通过例题进行验证。
例题1:求“并非植物都不是乔木”的等值命题。
解题:把“植物都不是乔木”这句话描述的集合设为A,那么原命题是“非A”,它的矛盾命题是“A”,集合A中的量项和联项关系是“所有---非”,对A求矛盾命题是“有些植物是乔木”,描述的就是非A,与原名题的含义相同,是原命题的等值命题。
例题2:求“不能说有些社会现象没阶级性”等值命题。
解题:把“有些社会现象没阶级性”这句话描述的集合设为A,那么原命题中不能说A的含义就是“非A”,它的矛盾命题是“A”,集合A中的量项和联项关系是“有些---非”,对A求矛盾命题是“所有社会现象有阶级性”,描述的就是非A,与原名题的含义相同。是原命题的等值命题。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根据这两道题对求解原命题的等值命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可利用两种求直言命题—矛盾命题的方法求解等值命题,次求矛盾可以给一个集合A前面加否定词“非”,第二次求矛盾可以改变“非A”中的量项和联项关系词变成它的矛盾关系。原理是对原命题求一次矛盾,是它的矛盾命题,继续对它的矛盾命题求一次矛盾就是原命题,只不过与原命题的表述形式不同而已,终得到的就是原命题的等值命题。
首先,矛盾命题描述事物时仅分为A、B两种情况,且A、B相互之间没有交集;
其次,B是A的对立面,对A求矛盾是B,继续对B求矛盾又是A;
后,对于描述一个事物的集合A,它的矛盾命题可以表示为非A,就是在集合A前加一个“非”的否定词。
此外,还可以改变直言命题中的量项和联项关系来表示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所有----是与有些---非是矛盾关系”、“所有---非和有些---是是矛盾关系”、“某个---是和某个---非是矛盾关系”。这是两种求矛盾命题的方法,下面我们通过例题进行验证。
例题1:求“并非植物都不是乔木”的等值命题。
解题:把“植物都不是乔木”这句话描述的集合设为A,那么原命题是“非A”,它的矛盾命题是“A”,集合A中的量项和联项关系是“所有---非”,对A求矛盾命题是“有些植物是乔木”,描述的就是非A,与原名题的含义相同,是原命题的等值命题。
例题2:求“不能说有些社会现象没阶级性”等值命题。
解题:把“有些社会现象没阶级性”这句话描述的集合设为A,那么原命题中不能说A的含义就是“非A”,它的矛盾命题是“A”,集合A中的量项和联项关系是“有些---非”,对A求矛盾命题是“所有社会现象有阶级性”,描述的就是非A,与原名题的含义相同。是原命题的等值命题。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根据这两道题对求解原命题的等值命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可利用两种求直言命题—矛盾命题的方法求解等值命题,次求矛盾可以给一个集合A前面加否定词“非”,第二次求矛盾可以改变“非A”中的量项和联项关系词变成它的矛盾关系。原理是对原命题求一次矛盾,是它的矛盾命题,继续对它的矛盾命题求一次矛盾就是原命题,只不过与原命题的表述形式不同而已,终得到的就是原命题的等值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