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重大装备投入,促进传统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项
产业结构调整要明确四个目标和五项任务。
所谓四个具体目标是:
“十二五”期末,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生产性 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提高六个百分点以上。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现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占GDP的比例由2010年的4%左右提高到8%,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17%。
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所谓五项任务为:
1.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 服务的发展,形成工业与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
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就是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到不断提高的轨道上来,而实现服务业总量的扩张,关键是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生产性、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所谓形成工业与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就是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为工业的结构升级和效率持续改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利用庞大的工业以及鼓励企业发展服务外包,为生产性 服务业形成巨大的市场,形成互促格局。
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不是对立排斥和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加速了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业态,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世界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事实上,由于设计、研发、物流、金融、商务咨询等生产性 服务业发展,明显制约了工业的进一步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
2.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工业化战略需要由“消费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和“创新驱动型”相结合的战略思路转变,由凭借低成本向依靠创新的竞争方略转变。当前为突出的矛盾是产业高端共性技术的供给机制出现了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如下两个做法:一是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我国的企业技术基础薄弱、规模相对不大,更需要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更需要建立创新联盟,形成合力,致力于攻克产业的高端共性技术,迄今为止对此工作仍重视不够、发展滞后。二是进一步支持创新优势企业。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技术创新的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大企业在全球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需要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发挥创新优势企业的作用,政府应借助创新优势企业建设服务于全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工程中心,以此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带动产业链创新。
3.促进传统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传统产业升级的空间巨大。我国工业的平均增加值率只有26.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提高增加值率是实现效率增长的关键性指标,这样不仅拓展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显著降低了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排放。要提高附加价值,就需要增加技术含量、提升设计、发展品牌、改善营销,实现价值链升级。此外,中国的2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全球,但许多投资品特别是装备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而装备制造业的落后又制约了产品的自主创新,因此产品结构升级、实现高端化是结构升级的关键之一。在行业内积极倡导实施“品牌兴业”、“质量兴业”战略,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后,以推动节能减排为抓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方式,即可避免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出现过度调节,又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本着“淘汰落后、鼓励先进”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尤为重要)、行政的手段,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建立起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在能源资源价格、绿色税收政策、金融、标准、市场准入、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形成以节能减排促进传统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有效机制。总之,传统产业的发展要高端化、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
4.需要从全国范围内,谋划经济的合理布局,将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有序梯度转移作为维护好既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规划应突出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从维护好既有竞争优势和创造新优势的角度,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产业要素的跨地区重新组合,实现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形成有利于东中西部充分发展地区比较优势、产业链合理分工的新局面。就此意义而言,中部、西部、东北等已不仅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而是维护好产业既有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全局性问题。从产业梯度转移的机制来看,主要有三类,即“成本驱动型”、“资源驱动型”、“市场驱动型”产业转移。“十二五”时期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政府应因势利导,利用政策引导企业在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产业承接地高起点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配套体系。
5.以全新的思路和机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政府已作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发展领域,以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
然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许多基本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两个问题为关键:一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是什么?需要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政府的定 位,政府、市场、企业各自发挥什么作用?政府既要发挥积极作用,以克服市场初期的困境和市场发育早期阶段的缺陷,也要避免政府作用的“越位”。总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千万不能“新瓶装旧酒”,原因之一在于长期以来擅长的以行政手段推动投资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的做法,不符合新兴产业创新驱动的客观发展规律,继续沿用的老做法带有极大的风险;原因之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图是实现技术跨越,力争在一些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在新兴产业继续单纯追求制造的低成本,就与战略目标相悖,贻误战机,错失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这“三个创新”,要用全新的思路和做法,通过系统性变革,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新兴企业发育和成长的环境,把新兴产业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现行领域和试验田。
此外,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主要思路、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突出培育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以此促进结构调整,力争在新一轮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
苏州博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江苏省成立早的科技项目申报辅导机构之一。公司拥有一大批专业、敬业、、经验丰富的项目申报技术团队,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向超过1000家企业提供过各方面的咨询服务,深受客户的信任和喜爱,在业内也拥有很高的声誉和评价。
所谓四个具体目标是:
“十二五”期末,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生产性 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提高六个百分点以上。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现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占GDP的比例由2010年的4%左右提高到8%,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17%。
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所谓五项任务为:
1.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 服务的发展,形成工业与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
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就是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到不断提高的轨道上来,而实现服务业总量的扩张,关键是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生产性、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所谓形成工业与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就是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为工业的结构升级和效率持续改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利用庞大的工业以及鼓励企业发展服务外包,为生产性 服务业形成巨大的市场,形成互促格局。
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不是对立排斥和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加速了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业态,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世界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事实上,由于设计、研发、物流、金融、商务咨询等生产性 服务业发展,明显制约了工业的进一步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
2.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工业化战略需要由“消费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和“创新驱动型”相结合的战略思路转变,由凭借低成本向依靠创新的竞争方略转变。当前为突出的矛盾是产业高端共性技术的供给机制出现了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如下两个做法:一是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我国的企业技术基础薄弱、规模相对不大,更需要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更需要建立创新联盟,形成合力,致力于攻克产业的高端共性技术,迄今为止对此工作仍重视不够、发展滞后。二是进一步支持创新优势企业。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技术创新的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大企业在全球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需要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发挥创新优势企业的作用,政府应借助创新优势企业建设服务于全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工程中心,以此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带动产业链创新。
3.促进传统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传统产业升级的空间巨大。我国工业的平均增加值率只有26.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提高增加值率是实现效率增长的关键性指标,这样不仅拓展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显著降低了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排放。要提高附加价值,就需要增加技术含量、提升设计、发展品牌、改善营销,实现价值链升级。此外,中国的2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全球,但许多投资品特别是装备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而装备制造业的落后又制约了产品的自主创新,因此产品结构升级、实现高端化是结构升级的关键之一。在行业内积极倡导实施“品牌兴业”、“质量兴业”战略,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后,以推动节能减排为抓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方式,即可避免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出现过度调节,又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本着“淘汰落后、鼓励先进”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尤为重要)、行政的手段,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建立起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在能源资源价格、绿色税收政策、金融、标准、市场准入、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形成以节能减排促进传统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有效机制。总之,传统产业的发展要高端化、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
4.需要从全国范围内,谋划经济的合理布局,将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有序梯度转移作为维护好既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规划应突出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从维护好既有竞争优势和创造新优势的角度,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产业要素的跨地区重新组合,实现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形成有利于东中西部充分发展地区比较优势、产业链合理分工的新局面。就此意义而言,中部、西部、东北等已不仅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而是维护好产业既有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全局性问题。从产业梯度转移的机制来看,主要有三类,即“成本驱动型”、“资源驱动型”、“市场驱动型”产业转移。“十二五”时期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政府应因势利导,利用政策引导企业在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产业承接地高起点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配套体系。
5.以全新的思路和机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政府已作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发展领域,以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
然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许多基本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两个问题为关键:一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是什么?需要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政府的定 位,政府、市场、企业各自发挥什么作用?政府既要发挥积极作用,以克服市场初期的困境和市场发育早期阶段的缺陷,也要避免政府作用的“越位”。总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千万不能“新瓶装旧酒”,原因之一在于长期以来擅长的以行政手段推动投资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的做法,不符合新兴产业创新驱动的客观发展规律,继续沿用的老做法带有极大的风险;原因之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图是实现技术跨越,力争在一些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在新兴产业继续单纯追求制造的低成本,就与战略目标相悖,贻误战机,错失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这“三个创新”,要用全新的思路和做法,通过系统性变革,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新兴企业发育和成长的环境,把新兴产业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现行领域和试验田。
此外,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主要思路、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突出培育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以此促进结构调整,力争在新一轮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
苏州博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江苏省成立早的科技项目申报辅导机构之一。公司拥有一大批专业、敬业、、经验丰富的项目申报技术团队,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向超过1000家企业提供过各方面的咨询服务,深受客户的信任和喜爱,在业内也拥有很高的声誉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