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点击搜索

发布

手上有高端瓷器怎么鉴定拍卖?

区域:
苏州 > 苏州周边
来源:
商家
供求:
转让
类别:
古董古玩
价格:
565666 元
清朝康、雍、乾三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期,集历代古瓷工艺之大成, 而三代中又以雍正朝为顶峰,到了乾隆朝初期则略有下降的趋势,那原因何在呢?我们先从被誉为“瓷中皇后”的画珐琅瓷中,探寻其内在的根源。有人说,这与雍 正帝对官窑瓷烧制的亲力亲为有关,这只说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乾隆爷对官窑器烧造的重视程度也是事必躬亲的。我们从清宫档案不难找到此类记载:乾隆六年 四月十二日唐英被责问“烧造上色之瓷器甚糙,釉水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著怡亲王寄自唐英。”足见乾隆帝对御窑瓷的烧造过问亦十分细致,连上色和釉水都点 到了。那为什么烧制出来的作品仍不及雍正时?以珐琅彩为例,雍正时画珐琅的画师都是当时风靡画坛的一流高手,如戴恒、唐岱、贺金坤、汤振基、邹文玉等,因 此使绘在瓷胎上的画达到了蝶有绒毛,花含露珠之精绝。而乾隆时,这些高手竟移作他用,倒不是将这些宫廷画师贬谪了,而是将他们纷 纷提升,以致“乾隆元年四月十四日,催总默参峨为画珐琅人不足用,另欲将画珐琅画人张维奇情商进内当差,照例行取钱粮,每月工含银五两,二八月衣服银十八 两,回明内大臣海望,监察御史沈瑜,员外郎三音保准行。钦此。”乾隆元年不但画珐琅缺人,在烧珐琅方面也换了新人:“乾隆元年三月十七日,首领吴书来说, 乾清宫苏培盛、交小太监何德祿、王成祥、杨如福、魏青奇四名,传旨,着给珐琅作,与烧珐琅。钦此。”可见竟然将这些小太监也用上了,其烧制质量自然不能与 雍正时同日而语。

  乾隆下这样的御旨,是提升原班画珐琅画师后,突然发现画珐琅人缺了,故立即下旨着内务府招新人补充,在他看来仿佛画珐 琅器不必非要全国一流的宫廷画师,只要有相当高超的水平即可。而事实上,如此一调换,直接造成瓷胎画珐琅器的水平下降。我们可以从瓶碗上看出,雍、乾之间 珐琅器上绘画水平的高低差异。比如同样画奇石,雍正的宫廷画师运用国画的皴法和细笔勾勒,精细地表现出奇石的立体效果,而乾隆时的画师,只是将笔由山顶整 片深抹下来,甚至用石青色简单地分出些浓淡而已。就是在诗词的钤印上,乾隆时也不及雍正时讲究,多用红彩代替了红料。一对比,立分高下。另外,一个更为直 接的原因:雍正时,珐琅彩瓷是先由景德镇烧好素胎后运京中,交由造办处,等宫廷画师绘成后,送如意宫,怡亲王府和颐和园小窑烧制而成。加之雍正帝亲自参 与,任何人不敢草率为之。到了乾隆时,宫中珐琅彩瓷移交景德镇烧制完成。清宫档案中有记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瓷器一百七十四件,传旨交与 烧造瓷器处唐英……再五彩珐琅瓷五寸瓷碟一件,五彩珐琅暗八仙瓷碗一件收小些也烧造。”
查看更多苏州艺术/工艺/收藏品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237474)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