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考行测技巧直言命题矛盾关系解题技巧
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这一知识点在行测考试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基础性的题型,题目设置的难度一般也不是很大,但是作为其他知识点的铺垫性理论及题型,考试中还是非常重要的。直言命题这一部分知识点,大家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小点入手了解、学习:一是直言命题的逻辑形式表达;二是直言命题矛盾关系的定义及解决真假话问题的常用技巧。中公教育专家根据今年考试形式,给各位小伙伴们做简单说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直言命题的逻辑表达形式:直言命题作为判断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性质命题,在转变标准逻辑形式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取直言命题中的量项及联项,当题目内容所指主体不同是注意适当提取主项、谓项。
【例1】黄某说张某胖,张某说范某胖,范某和覃某都说自己不胖。
如果四人陈述只有一个错,那么谁一定胖?
A.仅黄某 B.仅张某
C.仅范某 D.仅张某和范某
【中公解析】:B项。本题题干中一共有四个直言命题,由于涉及主体不完全一致,因此可将其变成如下逻辑形式:黄某:张胖;张某:范胖;范某:范非胖;覃某:覃非胖。我们发现张某和范某两句话互为矛盾关系,可确定两句话一真一假,绕开这对矛盾,根据题干四人陈述只有一个错可知黄某与覃某都在说真话,因此张某胖,覃某不胖,其余不确定。因此应选择B项。
2.运用直言命题矛盾关系解决真假话问题:在做此类题目时可遵循口诀“一找、二绕、三回”,“一找”即找到矛盾;“二绕”即绕开矛盾;“三回”即回到矛盾,做题过程中利用矛盾的意义解题,即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必然一真一假。在做步是可确定两个命题一真一假;第二步可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其余各句真假性,后回到矛盾关系中确定这两句的真假性。
【例2】寺院里丢失了一袋香火钱,方丈找到甲、乙、丙三个小和尚来询问,三个人逐一陈述,甲说:“我没偷。”乙说:“甲偷了。”丙说:“我没偷”。在一旁的丁了解真相,并发表意见说:“你们三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偷了,且只有一个人说对了。”
请问,他们三人中到底谁偷了香火钱?
A. 乙 B. 丙
C. 都没偷 D. 甲
【中公解析】:B项。本题考察利用矛盾关系解决真假话问题,涉及直言命题间的矛盾关系及解题技巧。将题干中直言命题用逻辑形式表示为:甲:非甲;乙:是甲;丙:非丙;丁:三人中有且仅有一人是且仅有一句为真。我们发现甲乙两人所说的话互为矛盾关系,则两句必然一真一假。绕开这对矛盾根据三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可知丙说的是假话,则丙的矛盾命题为假话,即是丙偷的,无需再回到矛盾中确定甲乙两句话的真假。故选B。
1.直言命题的逻辑表达形式:直言命题作为判断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性质命题,在转变标准逻辑形式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取直言命题中的量项及联项,当题目内容所指主体不同是注意适当提取主项、谓项。
【例1】黄某说张某胖,张某说范某胖,范某和覃某都说自己不胖。
如果四人陈述只有一个错,那么谁一定胖?
A.仅黄某 B.仅张某
C.仅范某 D.仅张某和范某
【中公解析】:B项。本题题干中一共有四个直言命题,由于涉及主体不完全一致,因此可将其变成如下逻辑形式:黄某:张胖;张某:范胖;范某:范非胖;覃某:覃非胖。我们发现张某和范某两句话互为矛盾关系,可确定两句话一真一假,绕开这对矛盾,根据题干四人陈述只有一个错可知黄某与覃某都在说真话,因此张某胖,覃某不胖,其余不确定。因此应选择B项。
2.运用直言命题矛盾关系解决真假话问题:在做此类题目时可遵循口诀“一找、二绕、三回”,“一找”即找到矛盾;“二绕”即绕开矛盾;“三回”即回到矛盾,做题过程中利用矛盾的意义解题,即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必然一真一假。在做步是可确定两个命题一真一假;第二步可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其余各句真假性,后回到矛盾关系中确定这两句的真假性。
【例2】寺院里丢失了一袋香火钱,方丈找到甲、乙、丙三个小和尚来询问,三个人逐一陈述,甲说:“我没偷。”乙说:“甲偷了。”丙说:“我没偷”。在一旁的丁了解真相,并发表意见说:“你们三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偷了,且只有一个人说对了。”
请问,他们三人中到底谁偷了香火钱?
A. 乙 B. 丙
C. 都没偷 D. 甲
【中公解析】:B项。本题考察利用矛盾关系解决真假话问题,涉及直言命题间的矛盾关系及解题技巧。将题干中直言命题用逻辑形式表示为:甲:非甲;乙:是甲;丙:非丙;丁:三人中有且仅有一人是且仅有一句为真。我们发现甲乙两人所说的话互为矛盾关系,则两句必然一真一假。绕开这对矛盾根据三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可知丙说的是假话,则丙的矛盾命题为假话,即是丙偷的,无需再回到矛盾中确定甲乙两句话的真假。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