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游学 企业如何正确理解数字化 我从湖畔大学发现了一个新趋
阿里游学 企业如何正确理解数字化?我从湖畔大学发现一个新趋势。
数字化,是今年大热的一个关键词。很多企业都在聊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很多企业大学、HR同行也在聊自身工作的数字化问题。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一批企业大学,正从传统走向数字化。
如何理解数字化
“数字化”这三个字很火,要理解数字化,包括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升级,核心是要理解数字化的反面是什么。我的理解,数字化要和经验化做个参照系,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字化。
过去的企业组织,管理者往往是年长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看的多,经历的多,所以对很多事情有判断,遇到问题也大体知道怎么做有戏,怎么做没戏。这就是经验的价值。
但问题是,今天的商业环境变化太快,很多稳定态的判断也很可能出错。特别是对于新的机会、新的赛道、新的风口,单纯靠经验的判断,是很难的。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经验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叫作滞后性。而现代商业的核心问题,更多是预判性的问题。这一前一后,其实是两个世界的商业观。
数字化的好处,是用数据告诉我们值得关注的领域。比如,异常值,在数字化领域是个核心研究点。通过数据化监控,可以在异常值出现的时间就给我们预警,提醒我们这个是问题的苗头,还是机会的开始。而靠经验,可能时间窗口已经过去太久。
经验很重要,数字化也很重要。今天,不是要让大家做选择题,而是让大家同时具备两种能力。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数字化我们缺的功课太多,所以有时候矫枉要过正,这也是拥抱新事物的一个常见过程。
企业数字化从业务数字化开始
用数据刻画业务,用数据指导业务,这两句话概括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通俗的讲法是,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一个意思。
企业所在的行业不一样,业务不一样,有的卖实物,有的卖服务,有的卖给B,有的卖给C。但是大家发现没有,所有的企业,它的业务本质就是两端:一端叫作价值创造,一端叫作价值传递,没有例外。
阿里游学 企业如何正确理解数字化?我从湖畔大学发现一个新趋势。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业务的数字化能力。
价值创造端,通常包括的环节有:客群洞察、趋势分析、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等。而价值传递端,通常包括的环节有:渠道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网点、粉丝会员、客服体系等。
我们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弄清楚几个事情:
,是否能用数字化的方式来刻画目前这些业务环节的健康度和竞争力;第二,这些业务,是否已经在用数据而非经验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第三,数字化对于我们公司的业务,是否已经构成了一种数据竞争力。
与业务同步的组织能力数字化
什么是组织能力?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组织能力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其实就是与生产力(业务)相伴相随的生产关系。
两者适配,则相得益彰。两者不适配,则相互掣肘。OD本质上在说什么事儿,其实说的就是组织干预的事儿,让组织要调校到合适的程度。
什么叫数字化的组织能力?其实就是两个构面。一个构面,是用数字来刻画组织能力;另一个构面,使用数字来提升组织能力。
举个例子,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是可以客观衡量的,比如总产出、人均单产。与之相关的组织要素是什么呢?人数、学历、加班时长、出差次数、客户拜访量、CRM跟踪记录颗粒度?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回归分析的方法,是否可以做到某些因素的归因呢?
组织能力提升,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凭感觉想当然。关于未来数字化的组织,不妨多些畅想,让人才的勾勒数字化,让人才的贡献数字化,让组织设计数字化,让组织战斗力也数字化。数字化创造公平,数字化创造新竞争力,这些都正在发生。
数字化重塑企业大学的起点和终点
很多企业大学的培训赋能,从业务的需求访谈开始,定性的业务输入为主。这其实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对业务的刻画不深刻。
业务的核心几个构面:1. 市场份额;2. 业务体量;3. 业务漏斗;4. 业务增速;5. 人均产能等,需要认真地做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才可能得出有价值的赋能切口。
数字化赋能从数字化业务开始,显然,如果企业大学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单元,都不能用数据的方式来描绘一个业务的发展情况,大学是不可能设计出精细化支撑业务的赋能项目的。
很多企业都很热衷于用数据来量化培训赋能的价值,不过这些数据通常经不起推敲,比如:
培训场次,培训覆盖面。这些是证明苦劳的,说明你没闲着,然后能说明什么?影响了多少人?这个也许有价值,也许没价值,核心是说不清。
授课平均分。这是非常可操纵的一个数据。别的不说,我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堂课上完了,当天评一次分,一周后评一次分,一个月后评一次分,你说会不会有分数差异?答案不言而喻。那你说现场评分的意义何在?
行动改变,怎么度量,有人用量表来测,按程度打分。这东西可信吗?要打问号。
至于业绩改变,如果你硬说业绩增加了,是你的功劳,也说不了什么。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这么想的,特别是老板。
阿里游学 企业如何正确理解数字化?我从湖畔大学发现一个新趋势。
那么,是不是数据化度量不重要?不是的,不是不对,是不够。大家发现没有,这些都是常规意义的培训赋能度量数据,更多是描述性分析。一直在描述,一直在总结,但就是一直没有行动的可指导性。而更重要的,其实是数据拆解的颗粒度,预测性数据、归因性数据。
企业大学要对自我有个要求,就是培训赋能项目要有业务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直接的业务结果,也可以是间接的业务过程指标,但必须是可用业务价值衡量的。从定量开始,到定量结束,这才是数字化企业大学的应有之意。
转型路上的闯关:新的头脑旧的身体
很多企业大学也在谈数字化,但是坦率地说,说的和做的,想的和干的,有点两层皮的感觉。
比如,数字化企业大学,首先要有数字化的运营系统。如教学系统、教研系统、教务系统、讲师系统等等,这些都是基础设施。但是,有多少企业大学有自己的IT研发团队呢?单纯靠外采,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没有数字化的系统,你说,我靠数字化的思维,数字化的运营。好了,就像前面讲到的问题,你是浅层的数字化,还是深层的数字化。浅层的本质和过去没数字化几乎差不多,那么涉及深层的数字化,就一定要基于业务漏斗、业务数据展开。你看,还是离不开系统、数据。
还有个细节,也挺有意思。业务数据和培训数据的连通问题。相信多数企业还是两个数据孤岛吧,你基于孤岛想做量化培训效果分析,怎么可能?
所以,“新的头脑旧的身体”,就是这个意思。大家要从长周期去看,咬定青山不放松,推进企业的数字化,先从业务数字化开始。报名阿里游学 学习企业如何正确理解与使用数字化。
数字化,是今年大热的一个关键词。很多企业都在聊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很多企业大学、HR同行也在聊自身工作的数字化问题。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一批企业大学,正从传统走向数字化。
如何理解数字化
“数字化”这三个字很火,要理解数字化,包括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升级,核心是要理解数字化的反面是什么。我的理解,数字化要和经验化做个参照系,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字化。
过去的企业组织,管理者往往是年长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看的多,经历的多,所以对很多事情有判断,遇到问题也大体知道怎么做有戏,怎么做没戏。这就是经验的价值。
但问题是,今天的商业环境变化太快,很多稳定态的判断也很可能出错。特别是对于新的机会、新的赛道、新的风口,单纯靠经验的判断,是很难的。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经验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叫作滞后性。而现代商业的核心问题,更多是预判性的问题。这一前一后,其实是两个世界的商业观。
数字化的好处,是用数据告诉我们值得关注的领域。比如,异常值,在数字化领域是个核心研究点。通过数据化监控,可以在异常值出现的时间就给我们预警,提醒我们这个是问题的苗头,还是机会的开始。而靠经验,可能时间窗口已经过去太久。
经验很重要,数字化也很重要。今天,不是要让大家做选择题,而是让大家同时具备两种能力。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数字化我们缺的功课太多,所以有时候矫枉要过正,这也是拥抱新事物的一个常见过程。
企业数字化从业务数字化开始
用数据刻画业务,用数据指导业务,这两句话概括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通俗的讲法是,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一个意思。
企业所在的行业不一样,业务不一样,有的卖实物,有的卖服务,有的卖给B,有的卖给C。但是大家发现没有,所有的企业,它的业务本质就是两端:一端叫作价值创造,一端叫作价值传递,没有例外。
阿里游学 企业如何正确理解数字化?我从湖畔大学发现一个新趋势。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业务的数字化能力。
价值创造端,通常包括的环节有:客群洞察、趋势分析、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等。而价值传递端,通常包括的环节有:渠道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网点、粉丝会员、客服体系等。
我们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弄清楚几个事情:
,是否能用数字化的方式来刻画目前这些业务环节的健康度和竞争力;第二,这些业务,是否已经在用数据而非经验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第三,数字化对于我们公司的业务,是否已经构成了一种数据竞争力。
与业务同步的组织能力数字化
什么是组织能力?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组织能力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其实就是与生产力(业务)相伴相随的生产关系。
两者适配,则相得益彰。两者不适配,则相互掣肘。OD本质上在说什么事儿,其实说的就是组织干预的事儿,让组织要调校到合适的程度。
什么叫数字化的组织能力?其实就是两个构面。一个构面,是用数字来刻画组织能力;另一个构面,使用数字来提升组织能力。
举个例子,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是可以客观衡量的,比如总产出、人均单产。与之相关的组织要素是什么呢?人数、学历、加班时长、出差次数、客户拜访量、CRM跟踪记录颗粒度?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回归分析的方法,是否可以做到某些因素的归因呢?
组织能力提升,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凭感觉想当然。关于未来数字化的组织,不妨多些畅想,让人才的勾勒数字化,让人才的贡献数字化,让组织设计数字化,让组织战斗力也数字化。数字化创造公平,数字化创造新竞争力,这些都正在发生。
数字化重塑企业大学的起点和终点
很多企业大学的培训赋能,从业务的需求访谈开始,定性的业务输入为主。这其实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对业务的刻画不深刻。
业务的核心几个构面:1. 市场份额;2. 业务体量;3. 业务漏斗;4. 业务增速;5. 人均产能等,需要认真地做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才可能得出有价值的赋能切口。
数字化赋能从数字化业务开始,显然,如果企业大学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单元,都不能用数据的方式来描绘一个业务的发展情况,大学是不可能设计出精细化支撑业务的赋能项目的。
很多企业都很热衷于用数据来量化培训赋能的价值,不过这些数据通常经不起推敲,比如:
培训场次,培训覆盖面。这些是证明苦劳的,说明你没闲着,然后能说明什么?影响了多少人?这个也许有价值,也许没价值,核心是说不清。
授课平均分。这是非常可操纵的一个数据。别的不说,我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堂课上完了,当天评一次分,一周后评一次分,一个月后评一次分,你说会不会有分数差异?答案不言而喻。那你说现场评分的意义何在?
行动改变,怎么度量,有人用量表来测,按程度打分。这东西可信吗?要打问号。
至于业绩改变,如果你硬说业绩增加了,是你的功劳,也说不了什么。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这么想的,特别是老板。
阿里游学 企业如何正确理解数字化?我从湖畔大学发现一个新趋势。
那么,是不是数据化度量不重要?不是的,不是不对,是不够。大家发现没有,这些都是常规意义的培训赋能度量数据,更多是描述性分析。一直在描述,一直在总结,但就是一直没有行动的可指导性。而更重要的,其实是数据拆解的颗粒度,预测性数据、归因性数据。
企业大学要对自我有个要求,就是培训赋能项目要有业务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直接的业务结果,也可以是间接的业务过程指标,但必须是可用业务价值衡量的。从定量开始,到定量结束,这才是数字化企业大学的应有之意。
转型路上的闯关:新的头脑旧的身体
很多企业大学也在谈数字化,但是坦率地说,说的和做的,想的和干的,有点两层皮的感觉。
比如,数字化企业大学,首先要有数字化的运营系统。如教学系统、教研系统、教务系统、讲师系统等等,这些都是基础设施。但是,有多少企业大学有自己的IT研发团队呢?单纯靠外采,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没有数字化的系统,你说,我靠数字化的思维,数字化的运营。好了,就像前面讲到的问题,你是浅层的数字化,还是深层的数字化。浅层的本质和过去没数字化几乎差不多,那么涉及深层的数字化,就一定要基于业务漏斗、业务数据展开。你看,还是离不开系统、数据。
还有个细节,也挺有意思。业务数据和培训数据的连通问题。相信多数企业还是两个数据孤岛吧,你基于孤岛想做量化培训效果分析,怎么可能?
所以,“新的头脑旧的身体”,就是这个意思。大家要从长周期去看,咬定青山不放松,推进企业的数字化,先从业务数字化开始。报名阿里游学 学习企业如何正确理解与使用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