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行程的。科举二字,起初有分科举人之意,也可解释为设科举人或按科举人、以科举人。科举一词由科和举两个早已出现的各有独立含义的字组成,将此二字连用,是在设科和举人数百年之后才实现的。但在王安石取消明经诸科只保留一门进士后,此科字一般专指进士科了,而且使用科举二字的情况明显增多起来。
关于科举制创立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从此世胄身居高位,英俊逐渐淹没;二是隋朝结束百年动乱,一统天下后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此,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国家得到人才的同时造就了社会崇文尚学的良好风气。
隋朝创立科举制后,后世不断完善: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分为常科和制举两项,亦设立了武举。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其中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临时设置,目的是选拔特殊人才,不常举行。宋代科举把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论(对时局评论)和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作为考试内容。元代的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后来成为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基础。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和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为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极为讲究形式。
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但同时它的出现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的稳定,成为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例题:以下诗句当中,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无关的是:
A.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C。解析: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时间。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在劝勉在年轻的时候多读书,和科举制度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关于科举制创立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从此世胄身居高位,英俊逐渐淹没;二是隋朝结束百年动乱,一统天下后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此,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国家得到人才的同时造就了社会崇文尚学的良好风气。
隋朝创立科举制后,后世不断完善: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分为常科和制举两项,亦设立了武举。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其中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临时设置,目的是选拔特殊人才,不常举行。宋代科举把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论(对时局评论)和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作为考试内容。元代的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后来成为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基础。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和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为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极为讲究形式。
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但同时它的出现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的稳定,成为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例题:以下诗句当中,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无关的是:
A.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C。解析: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时间。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在劝勉在年轻的时候多读书,和科举制度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