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家庭康复中几种不当的教育方式及应对方法
随着听觉口语法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能够参与到康复教学中来,但是伴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经常会有家长说“我家的孩子我管不了”、“我家的孩子不愿意表达”,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是否想过,孩子为什么管不了?他为什么不愿意表达呢?我和很多家长谈过,了解了他们在家庭康复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情形一:宝宝早上说什么都不去康复中心,妈妈说了一遍又一遍“来不及了,要迟到了”,可是宝宝就是满地跑,不穿衣服,不换鞋子。妈妈没办法了,说:“走,妈领你去姥姥家。”孩子高兴地穿上了衣服,换上了鞋子,可是妈妈还是带宝宝来到了康复中心。
情形二:妈妈在教宝宝学“吃饭”一词,宝宝抢过了小碗,用小勺子在里面一通乱搅,然后扔到了一边,又去拿小杯子,妈妈连忙说,那我们学习“喝水”,宝宝没玩两下,小杯子一扔,又去抓别的玩具,一晚上下来,屋子里面一片狼藉。
情形三:妈妈要教宝宝说话,宝宝说什么都不学,满地乱跑,妈妈刚和宝宝坐下,姥姥就过来,宝宝立即跑到姥姥的身后,姥姥赶紧说:“别学了,到姥姥这来,我们去吃饼干。”
情形四:早上来到康复中心,中心的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xxx早上好!”孩子闭着小嘴巴,妈妈赶紧看着孩子说:“宝宝,你说,老师早上好!”老师又问:“你吃饭了么?”孩子不吱声,妈妈又连忙一晃孩子的手,对着孩子说:“你说,我吃饭了。”
情形五:宝宝和妈妈一起画画,宝宝画得乱乱的,妈妈说:“你怎么乱画,这样不行,来我教你画,一个瓣,两个瓣……五个瓣的这是花,这样就是房子,这样画的是大树,不许画错了,你的太难看了,要画成这样才漂亮。”宝宝拿起画笔,模仿妈妈画大树、画房子、画花。
情形六:宝宝和妈妈一起学习语言,家长摆了好多图片,一遍遍的教孩子:“大树!大树!这是大树!”孩子的眼睛却看着旁边的杯子,妈妈啪的拍了一下桌子,“看这儿,我们今天学的是这个,这是大树。”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情形七:妈妈和宝宝学“飞机”一词,宝宝发成了“杯机”,妈妈说:“你说的不对,再说一遍,怎么老错,还是不对,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词都说不好。”
以上几种情况我总结了一下,可以归结成简单的几个关键词:
一、欺骗;二、迁就;三、溺爱;四、替代;五、限制;六、呆板;七、打击。
有些家长会说:“那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们在家经常这么做呀!”其实,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往往集腋成裘,时间一长就出现了管教不了,以及不交往等问题。
那么我们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一、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说到做到。
今天骗孩子说去姥姥家,孩子来到康复中心了,家长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孩子心里会想:原来还可以这样。那么,他以后就会出现欺骗的行为,骗他一次可以,以后再说去姥姥家,孩子还会信么?正确的做法是:跟孩子讲明要求,达成协议。例如:今天你必须去康复中心,怎么哭都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如果你表现好,我们会在这个周末去姥姥家。
二、不能一味迁就。
家长不要把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当作尊重孩子的意愿,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有序地完成任务,教导他学会坚持。如果没有严格的教育措施及教育方法,只是一味地听之任之,其后果会非常严重。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答应。
三、隔辈人不要溺爱孩子,做孩子的保护伞。
外国有句谚语:“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爱孩子是人之天性,是做长辈的一种责任。这里的关键是对孩子怎么个爱法?是让孩子吃苦经受锻炼呢,还是娇宠惯养?过分的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结果只能局限孩子的发展。在和长辈住在一起的情况下,家长要和长辈做好沟通,在孩子的教养方面达成一致,从而保证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留给孩子足够反应的空间。
交往是互动的,当孩子回答不上来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作为参与者来提示和帮助,家长还可以自己和老师打招呼,说早上好。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原来当别人跟自己问好的时候也要和人家问好。家长切不可以替代孩子回答,使孩子失去了交往的机会,更不要把“你说”当成口头禅,这样“你说”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复读机。
情形一:宝宝早上说什么都不去康复中心,妈妈说了一遍又一遍“来不及了,要迟到了”,可是宝宝就是满地跑,不穿衣服,不换鞋子。妈妈没办法了,说:“走,妈领你去姥姥家。”孩子高兴地穿上了衣服,换上了鞋子,可是妈妈还是带宝宝来到了康复中心。
情形二:妈妈在教宝宝学“吃饭”一词,宝宝抢过了小碗,用小勺子在里面一通乱搅,然后扔到了一边,又去拿小杯子,妈妈连忙说,那我们学习“喝水”,宝宝没玩两下,小杯子一扔,又去抓别的玩具,一晚上下来,屋子里面一片狼藉。
情形三:妈妈要教宝宝说话,宝宝说什么都不学,满地乱跑,妈妈刚和宝宝坐下,姥姥就过来,宝宝立即跑到姥姥的身后,姥姥赶紧说:“别学了,到姥姥这来,我们去吃饼干。”
情形四:早上来到康复中心,中心的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xxx早上好!”孩子闭着小嘴巴,妈妈赶紧看着孩子说:“宝宝,你说,老师早上好!”老师又问:“你吃饭了么?”孩子不吱声,妈妈又连忙一晃孩子的手,对着孩子说:“你说,我吃饭了。”
情形五:宝宝和妈妈一起画画,宝宝画得乱乱的,妈妈说:“你怎么乱画,这样不行,来我教你画,一个瓣,两个瓣……五个瓣的这是花,这样就是房子,这样画的是大树,不许画错了,你的太难看了,要画成这样才漂亮。”宝宝拿起画笔,模仿妈妈画大树、画房子、画花。
情形六:宝宝和妈妈一起学习语言,家长摆了好多图片,一遍遍的教孩子:“大树!大树!这是大树!”孩子的眼睛却看着旁边的杯子,妈妈啪的拍了一下桌子,“看这儿,我们今天学的是这个,这是大树。”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情形七:妈妈和宝宝学“飞机”一词,宝宝发成了“杯机”,妈妈说:“你说的不对,再说一遍,怎么老错,还是不对,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词都说不好。”
以上几种情况我总结了一下,可以归结成简单的几个关键词:
一、欺骗;二、迁就;三、溺爱;四、替代;五、限制;六、呆板;七、打击。
有些家长会说:“那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们在家经常这么做呀!”其实,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往往集腋成裘,时间一长就出现了管教不了,以及不交往等问题。
那么我们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一、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说到做到。
今天骗孩子说去姥姥家,孩子来到康复中心了,家长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孩子心里会想:原来还可以这样。那么,他以后就会出现欺骗的行为,骗他一次可以,以后再说去姥姥家,孩子还会信么?正确的做法是:跟孩子讲明要求,达成协议。例如:今天你必须去康复中心,怎么哭都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如果你表现好,我们会在这个周末去姥姥家。
二、不能一味迁就。
家长不要把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当作尊重孩子的意愿,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有序地完成任务,教导他学会坚持。如果没有严格的教育措施及教育方法,只是一味地听之任之,其后果会非常严重。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答应。
三、隔辈人不要溺爱孩子,做孩子的保护伞。
外国有句谚语:“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爱孩子是人之天性,是做长辈的一种责任。这里的关键是对孩子怎么个爱法?是让孩子吃苦经受锻炼呢,还是娇宠惯养?过分的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结果只能局限孩子的发展。在和长辈住在一起的情况下,家长要和长辈做好沟通,在孩子的教养方面达成一致,从而保证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留给孩子足够反应的空间。
交往是互动的,当孩子回答不上来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作为参与者来提示和帮助,家长还可以自己和老师打招呼,说早上好。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原来当别人跟自己问好的时候也要和人家问好。家长切不可以替代孩子回答,使孩子失去了交往的机会,更不要把“你说”当成口头禅,这样“你说”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复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