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垃圾分类逼疯看日本人怎么做
自从上海垃圾分类,有很多上海人直呼受不了,要崩溃。据说现在的上海人点外卖下单时,都会特意留言“少点汤”“珍珠奶茶只要十颗珍珠”“羊肉串不要串”,只要十颗珍珠、多了吃不完不知道怎么扔,我不要羊肉串的签子、我只要肉,真的是垃圾分类后的新吃法了。
不过大家别幸灾乐祸,也别心疼上海人了,因为全国46个城市都即将开始施行垃圾分类!
说到垃圾分类,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垃圾分类历史大概已经有50多年了。
凡是到过日本的人不难发现,在日本繁华的街道上,除了便利店、自动贩卖机周围或者大型活动期间设置的临时垃圾桶,其他地方很少能发现垃圾桶。更重要的是,即便如此,在日本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任何被随意丢弃的垃圾。
“干净”,也许是对于一个首次到日本旅游的人大的印象。谁能想到,40多年前日本曾饱受严重的大气污染和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之后,通过日本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使得日本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干净的环境也成为了日本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大量外国游客赴日旅游。
细致的垃圾分类
在日本,特别是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几乎见不到垃圾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1995年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案中,恐bu分子曾经使用垃圾桶藏匿作案工具。据了解,事件发生后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度发生,东京等城市移除了所有垃圾桶。二是像一般的简单粗放的街头垃圾箱,很难符合日本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这也是很少见到垃圾箱为重要的原因。
从20世纪60、70年代起,日本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起初只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随着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发展,垃圾分类也越发细化和复杂。如今日本的垃圾可以分为七大类:种便是可燃垃圾,比如厨余垃圾、衣服、橡胶制品、革制品、杂草等;第二类则是不可燃垃圾,比如餐具、厨具、玻璃制品、灯泡、小型家电等;第三类被日本人称为“粗大垃圾”,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大的垃圾比如自行车、桌椅、沙发、微波炉、烤箱、高尔夫球杆等;第四类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比如水泥、砖瓦、农具、灭火器、废轮胎等;第五类是塑料瓶类,比如饮料、酒类、酱油等的塑料瓶。第六类是可回收塑料类,比如商品的塑料包装袋、牙膏管、洗发水瓶子等。第七类是有害垃圾,比如干电池,水银式体温计等。第八类是资源垃圾,比如报纸杂志、硬纸箱等。
很多人表示初到日本时,也被日本严格的垃圾分类所困扰。一方面,要对照垃圾分类图标分清楚手中的生活垃圾属于那一类别。在熟悉了这一情况后,用实用的做“减法”方式,弄清哪些是不可燃垃圾、资源和大件垃圾,剩下的几乎都可归为可燃垃圾。
另一方面,分清楚垃圾分类还不算完,还要会对手中的垃圾进行分解。例如,喝完一瓶塑料瓶装饮料,其他国家的人都只是一丢了之。但是,在日本则没有那么简单。首先,需要拧下瓶盖;然后洗净饮料瓶内部;后,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揭下来的塑料包装需要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袋中。再比如,现在国内点外卖的越来越多,很多人吃完以后所有垃圾都直接放在塑料袋中一起扔掉。在日本,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若在便利店买了便当等带回家吃,使用过的塑料包装都要洗净,分类扔掉才可以。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有一类垃圾被称为“粗大垃圾”,主要是边长超过30厘米的家具等。在国内,这样的垃圾我们可以拿去卖给垃圾回收站,不仅不需要花钱,还可能会赚一点钱。但是,在日本,扔大件垃圾要提前向当地的大件垃圾处理中心申请,且需要付费。比如,处理一个单人沙发需要交800日元,而处理一个双人沙发则需要交2000日元。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日本人对如此繁复的垃圾分类、处理原则熟记于心且又身体力行,除了法律和罚金的约束之外,还要归功于从幼儿园就开始的环保教育。不夸张地说,日本人从出生开始就在母亲手把手的教导下学习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对普通的环保知识有所了解,并以此来督促自己的父母长辈自觉遵守。家附近有一所幼儿园,经常在中午会看到很有趣的一幕,小朋友们排队扔垃圾。走进了看,才发现他们是将午餐后产生的垃圾分类扔掉。学校提供的午餐中时常会有瓶装的牛奶,奶瓶的纸质瓶盖上有层塑料纸,孩子喝完牛奶后,要将纸质瓶盖和塑料纸投入不同的垃圾筐,将玻璃奶瓶放在水桶里洗干净后倒着放在指定的筐子里晾晒。日本人教育之细致,由此可见一斑。
垃圾分类是一个需要长期教育才可推广的制度,中国未来若想要推广该制度,一方面我们需要靠长期法律和宣传教育影响、公民自我约束和“舆论监督”来实现;另一方面,也是为重要的一方面,应该通过日本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教育,一步步将社会风气培养起来。
不过大家别幸灾乐祸,也别心疼上海人了,因为全国46个城市都即将开始施行垃圾分类!
说到垃圾分类,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垃圾分类历史大概已经有50多年了。
凡是到过日本的人不难发现,在日本繁华的街道上,除了便利店、自动贩卖机周围或者大型活动期间设置的临时垃圾桶,其他地方很少能发现垃圾桶。更重要的是,即便如此,在日本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任何被随意丢弃的垃圾。
“干净”,也许是对于一个首次到日本旅游的人大的印象。谁能想到,40多年前日本曾饱受严重的大气污染和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之后,通过日本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使得日本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干净的环境也成为了日本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大量外国游客赴日旅游。
细致的垃圾分类
在日本,特别是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几乎见不到垃圾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1995年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案中,恐bu分子曾经使用垃圾桶藏匿作案工具。据了解,事件发生后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度发生,东京等城市移除了所有垃圾桶。二是像一般的简单粗放的街头垃圾箱,很难符合日本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这也是很少见到垃圾箱为重要的原因。
从20世纪60、70年代起,日本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起初只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随着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发展,垃圾分类也越发细化和复杂。如今日本的垃圾可以分为七大类:种便是可燃垃圾,比如厨余垃圾、衣服、橡胶制品、革制品、杂草等;第二类则是不可燃垃圾,比如餐具、厨具、玻璃制品、灯泡、小型家电等;第三类被日本人称为“粗大垃圾”,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大的垃圾比如自行车、桌椅、沙发、微波炉、烤箱、高尔夫球杆等;第四类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比如水泥、砖瓦、农具、灭火器、废轮胎等;第五类是塑料瓶类,比如饮料、酒类、酱油等的塑料瓶。第六类是可回收塑料类,比如商品的塑料包装袋、牙膏管、洗发水瓶子等。第七类是有害垃圾,比如干电池,水银式体温计等。第八类是资源垃圾,比如报纸杂志、硬纸箱等。
很多人表示初到日本时,也被日本严格的垃圾分类所困扰。一方面,要对照垃圾分类图标分清楚手中的生活垃圾属于那一类别。在熟悉了这一情况后,用实用的做“减法”方式,弄清哪些是不可燃垃圾、资源和大件垃圾,剩下的几乎都可归为可燃垃圾。
另一方面,分清楚垃圾分类还不算完,还要会对手中的垃圾进行分解。例如,喝完一瓶塑料瓶装饮料,其他国家的人都只是一丢了之。但是,在日本则没有那么简单。首先,需要拧下瓶盖;然后洗净饮料瓶内部;后,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揭下来的塑料包装需要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袋中。再比如,现在国内点外卖的越来越多,很多人吃完以后所有垃圾都直接放在塑料袋中一起扔掉。在日本,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若在便利店买了便当等带回家吃,使用过的塑料包装都要洗净,分类扔掉才可以。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有一类垃圾被称为“粗大垃圾”,主要是边长超过30厘米的家具等。在国内,这样的垃圾我们可以拿去卖给垃圾回收站,不仅不需要花钱,还可能会赚一点钱。但是,在日本,扔大件垃圾要提前向当地的大件垃圾处理中心申请,且需要付费。比如,处理一个单人沙发需要交800日元,而处理一个双人沙发则需要交2000日元。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日本人对如此繁复的垃圾分类、处理原则熟记于心且又身体力行,除了法律和罚金的约束之外,还要归功于从幼儿园就开始的环保教育。不夸张地说,日本人从出生开始就在母亲手把手的教导下学习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对普通的环保知识有所了解,并以此来督促自己的父母长辈自觉遵守。家附近有一所幼儿园,经常在中午会看到很有趣的一幕,小朋友们排队扔垃圾。走进了看,才发现他们是将午餐后产生的垃圾分类扔掉。学校提供的午餐中时常会有瓶装的牛奶,奶瓶的纸质瓶盖上有层塑料纸,孩子喝完牛奶后,要将纸质瓶盖和塑料纸投入不同的垃圾筐,将玻璃奶瓶放在水桶里洗干净后倒着放在指定的筐子里晾晒。日本人教育之细致,由此可见一斑。
垃圾分类是一个需要长期教育才可推广的制度,中国未来若想要推广该制度,一方面我们需要靠长期法律和宣传教育影响、公民自我约束和“舆论监督”来实现;另一方面,也是为重要的一方面,应该通过日本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教育,一步步将社会风气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