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说一百遍孩子也不听?
西安幼小衔接拼音班
为什么父母说一百遍孩子也不听?
金尚教育
什么是超限效应?
美国的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案例
小宝在家里玩玩具,都会把玩具丢的满屋都是,从来不主动收拾。妈妈每天都会唠叨小宝,自己每天却依然帮孩子收拾。每天起床也让妈妈犯愁,她每天催十遍八遍:“快点!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啊!”当然跟收拾玩具一样,妈妈每天念叨,小宝每天赖床。
分析:
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跟成人沟通,都要恰到好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就像马克•吐温一样。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我们大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互换下位置,去体验去感受。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哈佛支招:
1、一天内批评不要超过两次
次挨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多少会愧疚、反省,其实这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第二次开始就感到厌烦,不过程度较小,但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出来。爱唠叨的父母通常都会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叫你这么多遍都不起床,这孩子就是懒。吃饭也懒,干什么都得催!”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过多、过高,孩子会觉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个你也会唠叨别的,索性让你说个够吧。因此,父母直接面对当下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3、用表扬代替批评效果更好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绝无可能的,如果在他们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家长不改“他错了我就说”的批评风格,只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而干脆放弃尝试。其实,对于习惯了父母“唠叨”的孩子,表扬更管用。用表扬代替批评,有时效果会更好。家长要适当的宽容对待孩子,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有一点儿进步了,都要给予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掌声、一句鼓励、一个大拇指。
4、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
后,父母还得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例如孩子经常弄坏玩具,妈妈可以说清楚下次再弄坏坚决不买了,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后只能玩别的。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而没有替补,这是对孩子有用的一课,让他意识到因为自己不珍惜玩具,终要承担没的玩的后果。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家长尽量不要过多参与,孩子做错事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就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要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家长提醒没有效时,不妨放手,孩子自己会“吃一堑长一智”。
为什么父母说一百遍孩子也不听?
金尚教育
什么是超限效应?
美国的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案例
小宝在家里玩玩具,都会把玩具丢的满屋都是,从来不主动收拾。妈妈每天都会唠叨小宝,自己每天却依然帮孩子收拾。每天起床也让妈妈犯愁,她每天催十遍八遍:“快点!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啊!”当然跟收拾玩具一样,妈妈每天念叨,小宝每天赖床。
分析:
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跟成人沟通,都要恰到好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就像马克•吐温一样。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我们大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互换下位置,去体验去感受。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哈佛支招:
1、一天内批评不要超过两次
次挨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多少会愧疚、反省,其实这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第二次开始就感到厌烦,不过程度较小,但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出来。爱唠叨的父母通常都会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叫你这么多遍都不起床,这孩子就是懒。吃饭也懒,干什么都得催!”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过多、过高,孩子会觉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个你也会唠叨别的,索性让你说个够吧。因此,父母直接面对当下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3、用表扬代替批评效果更好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绝无可能的,如果在他们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家长不改“他错了我就说”的批评风格,只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而干脆放弃尝试。其实,对于习惯了父母“唠叨”的孩子,表扬更管用。用表扬代替批评,有时效果会更好。家长要适当的宽容对待孩子,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有一点儿进步了,都要给予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掌声、一句鼓励、一个大拇指。
4、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
后,父母还得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例如孩子经常弄坏玩具,妈妈可以说清楚下次再弄坏坚决不买了,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后只能玩别的。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而没有替补,这是对孩子有用的一课,让他意识到因为自己不珍惜玩具,终要承担没的玩的后果。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家长尽量不要过多参与,孩子做错事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就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要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家长提醒没有效时,不妨放手,孩子自己会“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