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切莫让老年人被数字时代遗忘
【背景事件】
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但同时,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制定本实施方案。
【深度分析】
(一)关注点一:保障老年人晚年数字生活的目标
到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动各项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二)关注点二:解决问题关注到老人的生活方方面面
1.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状态下对老年人的服务保障。
2.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文体活动、办事服务、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等
【试题模拟】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时代”。手机银行、微信支付、扫码支付、Q Q阅读等,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一看就会,一学就通,但对于老年朋友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出现了各种难题:有老人翻遍手机也找不出“码”;有些景区、地铁站“仅支持扫码支付”,有老年人拿着现金无可奈何;不少城市看病、买火车票要手机预约,一些老年人离开子女“寸步难行”。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7亿,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升至34.8%左右。而老年人,首当其冲成为互联网的绝缘群体。很多中老年人不会用智能设备,在无法出示有效健康码的情况下,出行、购物都有诸多不便。年龄限制、脑力限制、体力限制,都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浩浩荡荡的前进浪潮中,成为被遗忘者,而且不可避免地成了与时代科技脱轨的“数字难民”。但是数字时代也应该同样属于老年人,没有理由落下他们。
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做实做细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工作,增进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福祉,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以下几点建议:
1、要着力发挥老年人自身的积极作用,调整心态,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主动学习,以不服老的精神继续生活、学习。其中老人子女也应该承担起对老年人“数字反哺”的责任,多教一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2、完善老龄政策制度。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搞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关于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要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配套政策法规,统筹好生育、就业、退休、养老等政策。
3、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促进智能技术有效推广应用,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坚持“两条腿”走路,使智能化管理适应老年人,并不断改进传统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4、坚持普遍适用与分类推进相结合。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共性问题,采取普遍适用的政策措施;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习惯的老年人,分类梳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5、坚持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线上服务更加突出人性化,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便利老年人使用;线下渠道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手续,不断改善老年人服务体验,与线上服务融合发展、互为补充,有效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6、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相结合。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抓紧解决目前突出、紧迫的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服务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有效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