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

点击搜索

发布

矿藏储量是如何测定的 计算原理是什么

区域:
伊犁 > 伊宁市
类别:
技能培训
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路437号
    基本原理就是:投影面积(水平投影或纵投影)*矿体平均厚度(铅直厚度或水平厚度)*矿石密度=矿石量,矿石量*品位=金属量     如何对矿体的体积进行合理的估算会有各种不同的办法。并且各国制定的各种规范都会根据探矿工程的控制程度而将储/资源量计算结果分为不同的级(类)别,如澳大利亚的JORC标准将资源/储量分为探明、控制、预测(可信程度由高到低)。     我国现行的资源/储量分类系统是1999年出台的新标准,将地质因素、经济因素,可行性研究程度做为三个轴,并且每个因素均划分为1、2、3、4四个类别,根据每个因素对应的程度,后组合成112、333、334·····类似的资源/储量类别(参见@项广鑫答案中的附图1-8)。其中个数字代表经济属性,第二个数字代表可行性研究程度,第三个数字代表地质可靠程度。     在我们探矿阶段使用到较多的是333、334、122b(b代表不计探矿损失,比如使用探矿坑道,遇到矿体的部分,在坑道掘进过程中就已经把矿体采出了,但是量很少,所以计算过程中不计这部分损失)。     我想说的是,在中,如果提到资源/储量类别是122b+333,并且122b类占的比例比较高的话,那么真的发现大矿的可信程度比较高,如果提到的资源量类别是333+334,那么终结果是什么样,只能呵呵了,其实我们看到的中,很多储量都是这个类别的。     可能有点答非所问,但是即使如@项广鑫答的已经非常详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涉及非常多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系统的学习很难学会。作为非专业人员,了解一点资源/储量分类的知识,可以有效避免被忽悠。
查看更多伊犁职业培训信息

免责声明:此信息系发布者(UID:576462)自行发布,本站是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该发布者完全负责。

© lieju.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