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到宁海大巴
郑州到宁海大巴
联系人:薛先生
郑州到宁海大巴,途经:湖州 杭州 萧山 义乌 金华。
人多上车打折优惠
市内免费接送
承接各地货物运输
具体情况来电咨询
“车辆拥堵、道路乱停,没有部门可以管一管吗?”家住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中山西路附近的俞信吉,前段时间曾为家门口的违章停车现象烦恼,“上班出门难,回家‘堵得慌’,怎么办?”
想到“百姓事马上办”平台在宁海有一定知名度,俞信吉试着向该平台网上留言反映了问题。接到投诉后,该平台时间协调交警、住建、综合执法、街道、民政等部门联合行动,确定道路性质,完成道路停车位施划,并安排警力加强日常巡逻。
“往返之路果然畅通了,‘马上办’不愧为民生‘及时雨’!”在回访中,俞信吉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宁海,已设立15年的“百姓事马上办”正在持续不懈为民解忧。该平台旨在及时解答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类热点问题。老百姓对行政、企事业单位不作为、乱作为不满意有“吐槽”,对行政管理、社会事业、服务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反映。
城市小巷排水不畅,“马路市场”严重扰民,十字路通指示灯损坏,居民自来水水质发黄……平台规定,相关部门对群众投诉咨询24小时内须响应,5个工作日内办理回复。群众对办理结果的满意度评价,也在网上实时晒出。
安全行车知识:
1、道路情况巧判断
其实在山路行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车灯投射在地面上的距离和远近来判断当前的路况。当本车灯光投射距离由远变近时,表示汽车驶近或驶入上坡道;当车灯光投射距离由近变远时,表示已在下坡道或由陡进入缓坡;当车灯光离开路面时,表示前面出现急弯或车辆已驶至坡顶;当车灯光由路中移向路侧时,表示前方出现一般性弯道;当车灯光从道路的一侧移到另一侧时,表示前方为连续转弯道;当对向车射出光线较短时,表明来车将接近坡道;当对向车射出的光线与路基脱离时,表示来车已接近坡顶;当前车尾灯灯光或亮或暗时,表明前车在远处;当前车尾灯灯光较为明亮时,表明前车在近处;当前车尾灯左右间距较大时,表明前车为大型车;当前车尾灯左右间距较小时,表明前车为小型车。知道了这些,晚上在复杂的山路都可以应对自如了。
2、夜间行车注意车距和行人
近两天雾霾天气严重,夜间行车安全,即使夜间车辆减少,也要保持中速行驶。同时,注意增加与前车的距离,以便准备随时刹车,防止前后车相碰发生事故。
在城市里行车时,也要注意横穿马路的行人,有些行人会从车队的车缝中跑出来过马路,如果是在白天,发现他们并不难,但要是在有雾的夜间,想要看清楚车缝中的行人是十分困难的。如果雾气非常大,车主可以将双闪灯打开,开启雾灯和双闪灯的主要作用,这是为了让其他车辆司机和行人能更好地观察到你,避免追尾和刮擦事故的发生。
3、夜间行车不要长时间用远光灯
有的司机会以为开启远光灯效果会更好,其实不然,远光灯开启后会让视线变得更加不好,而且害人害己,因此建议司机可将远光灯当作信号灯使用,以确保会车时让对方更容易发现你,但远光灯闪动的时间应当极短,以免影响对方视线酿成事故。
如遇会车,不要一会儿踩制动踏板,一会儿向右打转,要切实注意行人和自行车。因为在遇到对向车时,由于害怕心理会使驾驶员一边转向一边踩制动踏板,从而与右边的行人或自行车相碰,因而发生交通事故。
夜间应尽量避免夜间超车,不要疲劳驾驶,不要酒后驾驶,更不要开斗气车、激情车。由于不能见到道路两旁的景观,道路上对驾驶员兴奋性刺激物少,因此夜间行车容易产生驾驶疲劳,如稍有感觉就应振作精神或停车休息片刻。
凭借超大带宽和超快的传输速度,5G将为海量数据的传输提供便利,为“大块头”数据文件提供“闪送”服务。
据媒体近日,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5G的峰值传输速度或达1Gbps,未来随着毫米波技术的引入,这一速度有望超过10Gbps。相比速度的步步高升,目前的存储环境,却显得有些不匹配,相关设备恐难以“消化”闪送而来的海量数据。有人甚至戏言,数据传输用上了5G,但存储似乎还停在4G时代。
采集、存储、计算、分析,这是大型数据文件一般的处理步骤。传输只是开始,接下来就是存储。没有存储,就谈不上计算、分析。
那么,为了让5G发展更顺利,目前的存储技术要做出哪些改变?为此,科技日报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
存储系统难以匹配传输速度
目前,大型的网络存储系统主要有两类:集中式存储系统和分布式存储系统。其中,集中式存储系统,通常会采用1台存储服务器集群来存放所有数据,这种存储方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但对机房环境的要求高,难以满足大规模并发存储应用的需要。
而分布式存储系统,是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台独立的设备上,其采用可扩展的系统结构,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存储系统的扩展性和存取效率,而且大幅降低了存储系统对硬件设备的需求量。
此外,目前还有一种应用较广的存储模式——“集中式存储+云存储”模式。“这种存储方式综合运用两种存储模式,部分存储任务采用集中式存储模式,工作人员需要建立1个大数据库,同时要配备专属服务器;部分数据存储任务采用云存储模式,把数据存放在由第三方托管的多台虚拟服务器,而非专属的服务器上。”北京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张延华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
面对超高速5G,如今的存储系统准备好了吗?
“目前的网络存储设备与5G超快的传输速度,显然是不匹配的。”张延华说,这种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两点:在速率上,现有网络存储速度跟不上5G的传输速度;在时延上,5G的传输时延由4G的10毫秒级升至1毫秒级,但部分存储系统的数据传输时延依旧停留在4平。
张延华介绍道,这些不匹配,可能会给用户使用5G带来不便。
首先是容量。张延华解释道,比如,用户在使用5G时,通常要存储下行数据,这些数据会存储在运营商数据中心或用户终端中,传输而来的海量数据,会使数据中心或用户终端承受巨大的容量压力。
其次是性能。“大型游戏是5G的重要应用之一,数据量剧增,就需要用户的游戏机(电脑端)内存必须随之增加,这也会加大用户在设备上的投入。”张延华说。
需新技术及时“补位登场”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高清直播、远程医疗等5G应用,都要求存储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较低的时延。网络存储系统必须跟上业务发展的脚步,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为迎接5G时代的到来,如今的网络存储系统,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在张延华看来,新技术“补位登场”,是一条可行的存储升级路径。“除应用相对较多的集中式、分布式存储技术,近几年,还出现了边缘存储、底层存储等新兴技术,它们都能为数据中心扩充存储容量。”他说。
以边缘存储为例,张延华介绍道,该技术是将数据从远端距离的云服务器端,迁移到离用户数据更近的边缘存储设备端。这种方式可缩短数据存储的时间,降低交互时延、带宽成本以及设备端电能消耗。
“如今,用户数据量正迅速从PB级向EB级攀升,巨大的增量不仅需要扩充容量,还需要能为存储性能带来线性增长的存储架构。”张延华表示,如今,来自视频、网盘、数据库等不同业务的多种数据,通常会被“一锅烩”式地运行在不同架构的存储系统上。如果架构未能及时升级,就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拖累”5G应用的普及。
张延华以5G应用之一自动驾驶为例解释道,比如,现有车联网数据的存储架构,就可能和导航等其他设备数据的存储架构不相容,这或会造成应用普及的障碍。
在张延华看来,未来,随着5G应用的增多,数据种类可能会更多,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架构,去打破不同类型应用数据间的屏障,让各类应用在同一架构上进行存储管理。
“5G应用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可能会使终端设备激增,甚至有望达万亿级。如何才能满足万亿级设备的存储需求、实现海量设备的数据迁移,这些也将是我们后续会面临的问题。”张延华坦言,不过上述问题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5G应用及设备的成熟,逐步得到有效的解决,“存储系统一定会跟上5G的脚步的”。
“区块链不是一项新技术,它采用了密码学的很多技术,如哈希算法、公钥密码等。”13日,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在清华大学开幕,一场聚焦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学术报告会同期举行。本年度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科学院院士、国际密码协会会士王小云提及密码学与区块链的渊源。
“区块链以密码学方式保证其不可篡改和不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安全对抗技术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告诉科技日报,区块链融合了密码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点对点网络、分布式存储等)、网络科学等多门学科技术。“以安全视之,区块链自身实现采用了诸多安全技术。”
那么,自带安全基因的区块链会涉及哪些网络安全问题呢?
匿名性特征是一把双刃剑
专家表示,在区块链技术即将获得广泛应用的时代,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会出现新的特点。闫怀志解释道:“区块链一个重要特点是去中心化,其广泛应用必将会对需要实行中心化监管的领域产生不利影响。区块链技术的匿名性特征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有效保护隐私,另一方面又为网络空间恶意行为甚至网络犯罪提供面具和保护伞,比如,很多黑市通过区块链技术洗钱来逃避打击。”
“再者,区块链技术本身要求各个节点共享区块信息,虽然这种方式增强了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但区块中的交易信息易被各方所知晓。另外,很多公众甚至是技术专家对于区块链技术过于迷信,认为其可以包打网络安全的天下,这种误解可能会间接导致信息系统整体安全防御体系的不当构建,引入了新的风险。”闫怀志说。
此外,区块链还面临众多外部安全威胁——主要是针对算法、协议、实现、应用以及系统等层面的破坏、更改和泄露,具体体现在区块链数据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匿名性、隐私保护以及其他方面。
虽然区块链自身具有较完善的安全体系,但也存在着不少机制上的缺陷。闫怀志表示:“区块链的安全性高度依赖于共识机制,但当前的主流公有链平台(如、以太坊等)的共识机制多是基于算力而实现的。区块链用户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去中心化机制带来的弊端。”
因此,区块链系统需要多种安全技术来保障。“在安全性方面,如果攻击者能够控制全部数据节点的51%,就可以对网络数据进行修改,即所谓的‘51%攻击’。”闫怀志坦陈,“不过,若想控制全部数据节点的51%以上,是较难做到的。”
区块链可用于网络安全保障
随着区块链大规模应用,该如何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区块链系统本身具有安全体系,可以用于网络安全领域。“区块链自身安全体系是指为了实现区块链基础架构和功能而采用的安全技术。在该技术体系中,采用的是加密、数字签名、时间戳等安全技术,实现数据区块保密、节点认证、存储安全、传播验证、安全容错、身份鉴别、授权访问、安全审计以及隐私保护等功能。”闫怀志告诉。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教授应翔告诉科技日报,区块链技术还不够成熟,在面对新的复杂的应用场景时更易出现安全风险。“由于区块链技术不可逆的特点,出现网络漏洞后的风险比常规互联网应用的风险更大。”针对技术方面的风险,他建议做好安全审计和测试工作。“在代码正式发行前,先试着运行一段时间,把技术漏洞扼杀在摇篮。”
在赛迪智库信软所软件研究室主任蒲松涛看来,区块链技术所涉及到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应用层面。为此,他建议加强管理。“一是做好信息系统的管理;二是做好用户管理,提升用户技能;三是做好上链信息和数据的管理,区分哪些数据能上链哪些不能。”
闫怀志称,区块链在网络空间安全保障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尤其是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护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区块链具有高度安全性及时间维度,区块链数据具有很强的数据抗篡改能力,可有效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且开销不高、便于实施。”
“随着应用场景增多,区块链技术涉及的具体安全问题会暴露出来,区块链行业将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措施,使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更成熟。”应翔说。
“当然,除了技术手段,还应加强配套的法律法规、标准、监督和管理体系构建,多管齐下构建完整的区块链应用安全生态环境。”闫怀志说。
联系人:薛先生
郑州到宁海大巴,途经:湖州 杭州 萧山 义乌 金华。
人多上车打折优惠
市内免费接送
承接各地货物运输
具体情况来电咨询
“车辆拥堵、道路乱停,没有部门可以管一管吗?”家住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中山西路附近的俞信吉,前段时间曾为家门口的违章停车现象烦恼,“上班出门难,回家‘堵得慌’,怎么办?”
想到“百姓事马上办”平台在宁海有一定知名度,俞信吉试着向该平台网上留言反映了问题。接到投诉后,该平台时间协调交警、住建、综合执法、街道、民政等部门联合行动,确定道路性质,完成道路停车位施划,并安排警力加强日常巡逻。
“往返之路果然畅通了,‘马上办’不愧为民生‘及时雨’!”在回访中,俞信吉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宁海,已设立15年的“百姓事马上办”正在持续不懈为民解忧。该平台旨在及时解答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类热点问题。老百姓对行政、企事业单位不作为、乱作为不满意有“吐槽”,对行政管理、社会事业、服务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反映。
城市小巷排水不畅,“马路市场”严重扰民,十字路通指示灯损坏,居民自来水水质发黄……平台规定,相关部门对群众投诉咨询24小时内须响应,5个工作日内办理回复。群众对办理结果的满意度评价,也在网上实时晒出。
安全行车知识:
1、道路情况巧判断
其实在山路行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车灯投射在地面上的距离和远近来判断当前的路况。当本车灯光投射距离由远变近时,表示汽车驶近或驶入上坡道;当车灯光投射距离由近变远时,表示已在下坡道或由陡进入缓坡;当车灯光离开路面时,表示前面出现急弯或车辆已驶至坡顶;当车灯光由路中移向路侧时,表示前方出现一般性弯道;当车灯光从道路的一侧移到另一侧时,表示前方为连续转弯道;当对向车射出光线较短时,表明来车将接近坡道;当对向车射出的光线与路基脱离时,表示来车已接近坡顶;当前车尾灯灯光或亮或暗时,表明前车在远处;当前车尾灯灯光较为明亮时,表明前车在近处;当前车尾灯左右间距较大时,表明前车为大型车;当前车尾灯左右间距较小时,表明前车为小型车。知道了这些,晚上在复杂的山路都可以应对自如了。
2、夜间行车注意车距和行人
近两天雾霾天气严重,夜间行车安全,即使夜间车辆减少,也要保持中速行驶。同时,注意增加与前车的距离,以便准备随时刹车,防止前后车相碰发生事故。
在城市里行车时,也要注意横穿马路的行人,有些行人会从车队的车缝中跑出来过马路,如果是在白天,发现他们并不难,但要是在有雾的夜间,想要看清楚车缝中的行人是十分困难的。如果雾气非常大,车主可以将双闪灯打开,开启雾灯和双闪灯的主要作用,这是为了让其他车辆司机和行人能更好地观察到你,避免追尾和刮擦事故的发生。
3、夜间行车不要长时间用远光灯
有的司机会以为开启远光灯效果会更好,其实不然,远光灯开启后会让视线变得更加不好,而且害人害己,因此建议司机可将远光灯当作信号灯使用,以确保会车时让对方更容易发现你,但远光灯闪动的时间应当极短,以免影响对方视线酿成事故。
如遇会车,不要一会儿踩制动踏板,一会儿向右打转,要切实注意行人和自行车。因为在遇到对向车时,由于害怕心理会使驾驶员一边转向一边踩制动踏板,从而与右边的行人或自行车相碰,因而发生交通事故。
夜间应尽量避免夜间超车,不要疲劳驾驶,不要酒后驾驶,更不要开斗气车、激情车。由于不能见到道路两旁的景观,道路上对驾驶员兴奋性刺激物少,因此夜间行车容易产生驾驶疲劳,如稍有感觉就应振作精神或停车休息片刻。
凭借超大带宽和超快的传输速度,5G将为海量数据的传输提供便利,为“大块头”数据文件提供“闪送”服务。
据媒体近日,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5G的峰值传输速度或达1Gbps,未来随着毫米波技术的引入,这一速度有望超过10Gbps。相比速度的步步高升,目前的存储环境,却显得有些不匹配,相关设备恐难以“消化”闪送而来的海量数据。有人甚至戏言,数据传输用上了5G,但存储似乎还停在4G时代。
采集、存储、计算、分析,这是大型数据文件一般的处理步骤。传输只是开始,接下来就是存储。没有存储,就谈不上计算、分析。
那么,为了让5G发展更顺利,目前的存储技术要做出哪些改变?为此,科技日报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
存储系统难以匹配传输速度
目前,大型的网络存储系统主要有两类:集中式存储系统和分布式存储系统。其中,集中式存储系统,通常会采用1台存储服务器集群来存放所有数据,这种存储方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但对机房环境的要求高,难以满足大规模并发存储应用的需要。
而分布式存储系统,是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台独立的设备上,其采用可扩展的系统结构,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存储系统的扩展性和存取效率,而且大幅降低了存储系统对硬件设备的需求量。
此外,目前还有一种应用较广的存储模式——“集中式存储+云存储”模式。“这种存储方式综合运用两种存储模式,部分存储任务采用集中式存储模式,工作人员需要建立1个大数据库,同时要配备专属服务器;部分数据存储任务采用云存储模式,把数据存放在由第三方托管的多台虚拟服务器,而非专属的服务器上。”北京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张延华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
面对超高速5G,如今的存储系统准备好了吗?
“目前的网络存储设备与5G超快的传输速度,显然是不匹配的。”张延华说,这种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两点:在速率上,现有网络存储速度跟不上5G的传输速度;在时延上,5G的传输时延由4G的10毫秒级升至1毫秒级,但部分存储系统的数据传输时延依旧停留在4平。
张延华介绍道,这些不匹配,可能会给用户使用5G带来不便。
首先是容量。张延华解释道,比如,用户在使用5G时,通常要存储下行数据,这些数据会存储在运营商数据中心或用户终端中,传输而来的海量数据,会使数据中心或用户终端承受巨大的容量压力。
其次是性能。“大型游戏是5G的重要应用之一,数据量剧增,就需要用户的游戏机(电脑端)内存必须随之增加,这也会加大用户在设备上的投入。”张延华说。
需新技术及时“补位登场”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高清直播、远程医疗等5G应用,都要求存储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较低的时延。网络存储系统必须跟上业务发展的脚步,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为迎接5G时代的到来,如今的网络存储系统,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在张延华看来,新技术“补位登场”,是一条可行的存储升级路径。“除应用相对较多的集中式、分布式存储技术,近几年,还出现了边缘存储、底层存储等新兴技术,它们都能为数据中心扩充存储容量。”他说。
以边缘存储为例,张延华介绍道,该技术是将数据从远端距离的云服务器端,迁移到离用户数据更近的边缘存储设备端。这种方式可缩短数据存储的时间,降低交互时延、带宽成本以及设备端电能消耗。
“如今,用户数据量正迅速从PB级向EB级攀升,巨大的增量不仅需要扩充容量,还需要能为存储性能带来线性增长的存储架构。”张延华表示,如今,来自视频、网盘、数据库等不同业务的多种数据,通常会被“一锅烩”式地运行在不同架构的存储系统上。如果架构未能及时升级,就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拖累”5G应用的普及。
张延华以5G应用之一自动驾驶为例解释道,比如,现有车联网数据的存储架构,就可能和导航等其他设备数据的存储架构不相容,这或会造成应用普及的障碍。
在张延华看来,未来,随着5G应用的增多,数据种类可能会更多,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架构,去打破不同类型应用数据间的屏障,让各类应用在同一架构上进行存储管理。
“5G应用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可能会使终端设备激增,甚至有望达万亿级。如何才能满足万亿级设备的存储需求、实现海量设备的数据迁移,这些也将是我们后续会面临的问题。”张延华坦言,不过上述问题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5G应用及设备的成熟,逐步得到有效的解决,“存储系统一定会跟上5G的脚步的”。
“区块链不是一项新技术,它采用了密码学的很多技术,如哈希算法、公钥密码等。”13日,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在清华大学开幕,一场聚焦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学术报告会同期举行。本年度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科学院院士、国际密码协会会士王小云提及密码学与区块链的渊源。
“区块链以密码学方式保证其不可篡改和不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安全对抗技术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告诉科技日报,区块链融合了密码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点对点网络、分布式存储等)、网络科学等多门学科技术。“以安全视之,区块链自身实现采用了诸多安全技术。”
那么,自带安全基因的区块链会涉及哪些网络安全问题呢?
匿名性特征是一把双刃剑
专家表示,在区块链技术即将获得广泛应用的时代,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会出现新的特点。闫怀志解释道:“区块链一个重要特点是去中心化,其广泛应用必将会对需要实行中心化监管的领域产生不利影响。区块链技术的匿名性特征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有效保护隐私,另一方面又为网络空间恶意行为甚至网络犯罪提供面具和保护伞,比如,很多黑市通过区块链技术洗钱来逃避打击。”
“再者,区块链技术本身要求各个节点共享区块信息,虽然这种方式增强了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但区块中的交易信息易被各方所知晓。另外,很多公众甚至是技术专家对于区块链技术过于迷信,认为其可以包打网络安全的天下,这种误解可能会间接导致信息系统整体安全防御体系的不当构建,引入了新的风险。”闫怀志说。
此外,区块链还面临众多外部安全威胁——主要是针对算法、协议、实现、应用以及系统等层面的破坏、更改和泄露,具体体现在区块链数据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匿名性、隐私保护以及其他方面。
虽然区块链自身具有较完善的安全体系,但也存在着不少机制上的缺陷。闫怀志表示:“区块链的安全性高度依赖于共识机制,但当前的主流公有链平台(如、以太坊等)的共识机制多是基于算力而实现的。区块链用户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去中心化机制带来的弊端。”
因此,区块链系统需要多种安全技术来保障。“在安全性方面,如果攻击者能够控制全部数据节点的51%,就可以对网络数据进行修改,即所谓的‘51%攻击’。”闫怀志坦陈,“不过,若想控制全部数据节点的51%以上,是较难做到的。”
区块链可用于网络安全保障
随着区块链大规模应用,该如何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区块链系统本身具有安全体系,可以用于网络安全领域。“区块链自身安全体系是指为了实现区块链基础架构和功能而采用的安全技术。在该技术体系中,采用的是加密、数字签名、时间戳等安全技术,实现数据区块保密、节点认证、存储安全、传播验证、安全容错、身份鉴别、授权访问、安全审计以及隐私保护等功能。”闫怀志告诉。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教授应翔告诉科技日报,区块链技术还不够成熟,在面对新的复杂的应用场景时更易出现安全风险。“由于区块链技术不可逆的特点,出现网络漏洞后的风险比常规互联网应用的风险更大。”针对技术方面的风险,他建议做好安全审计和测试工作。“在代码正式发行前,先试着运行一段时间,把技术漏洞扼杀在摇篮。”
在赛迪智库信软所软件研究室主任蒲松涛看来,区块链技术所涉及到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应用层面。为此,他建议加强管理。“一是做好信息系统的管理;二是做好用户管理,提升用户技能;三是做好上链信息和数据的管理,区分哪些数据能上链哪些不能。”
闫怀志称,区块链在网络空间安全保障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尤其是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护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区块链具有高度安全性及时间维度,区块链数据具有很强的数据抗篡改能力,可有效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且开销不高、便于实施。”
“随着应用场景增多,区块链技术涉及的具体安全问题会暴露出来,区块链行业将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措施,使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更成熟。”应翔说。
“当然,除了技术手段,还应加强配套的法律法规、标准、监督和管理体系构建,多管齐下构建完整的区块链应用安全生态环境。”闫怀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