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考申论综合分析专项备考:避免“三大误区”
综合分析题是近年来国考必考题型之一,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题型难度较大,考生在解题时易产生困扰。以下中公教育专家通过对考生作答情况的分析,总结出综合分析题中易犯的错误,希望考生能以此为鉴,躲开作答雷区,避免作答失误!
误区一:主观臆断
部分考生由于欠缺对综合分析题解题思路和技巧的了解,往往把综合分析题理解成自己的主观分析,因此导致的结果是答案脱离材料,自己主观性语言用的较多。
考生应明确,综合分析题依然是对给定资料的分析,答案来源于材料,主观臆断会导致抓不住材料采分点。作答时应紧紧围绕材料,从给定资料中找答案,避免加入过多自己的主观性分析。
【真题示例】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材料】据某网站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时下跟风程度“非常严重”,表明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专家认为,跟风现象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说跟风来自于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见,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的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文章中引用了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的相关阐述,试图把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吉登斯指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参照一种专家系统才可以实现。换言之,人们越来越相信现代社会的专家指导系统,在做任何活动之前,总要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并找到行为的依据,离开了这个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
……
这无疑会对人们自主选择能力带来巨大的冲击。在任何属于个人的行为当中,都隐藏着一个他人的选择、他人的要求、他人的想象。因此,它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的族群。
隐藏在这种生存的想象性对抗背后的,则是人们期待的心态。当人们无法获得真实世界的全部信息,就只能想象性地获得这种信息——这就有了对于大众文化媒介的依赖。跟风现象之所以在今天以如此空前规模的形式盛行,也正是这种媒介依赖的结果。
斯图亚特·霍尔曾这样描述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通过生成知识和影像,给大众提供一个认识外部世界的通道。在社会高度发展、信息丰富芜杂以及生活形态多样变迁的同时,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破碎、凌乱和神秘,而大众传媒恰好掩盖了这种破碎、凌乱和神秘。大众传媒总是向我们呈现出世界的完整面貌,让我们觉得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广告画面一样温暖的世界之中。
【参考答案】
“预先失败”是指人们过于依赖媒介如专家的意见,弱化甚至丧失自主选择能力的心理状况。
现代社会信息庞杂,大众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会不自觉地期待,习惯在任何活动前假定自己是失败者,去参考外界的意见,来主导自己的选择。而事实上,过度依赖媒介或他人而一味跟风折射出人们浮躁的“亚健康”问题,盲目相信“”容易使人迷失、焦虑甚至受到伤害,终导致部分人群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无法生存的族群。
【中公分析】答案要点是对材料关键词的概括和提炼,要根据关键词和句子组织要点,对考生的语言逻辑性要求较高,要有一定的语言提炼能力,但切忌主观臆断、脱离材料。
误区二:作答对象混淆不清
综合分析题又分为启示分析、评论分析、解释分析、本质分析、关系分析,每个题型的答题思路是不同的,考生对评论分析和解释分析这两种常考题型作答易产生混淆。
比如解释分析题目首先需要考生解释某句话或者某个词的含义,这本身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但是考生往往对这句话给予评论。再如评论分析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或错,支持或反对等等,但考生往往忽略这一环节。
再如启示分析题型,考生容易把启示题当成对策来答,认为所有的对策均为答案要点,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启示题不同于对策题,启示需要找出符合共性的对策,而不是所有对策。
【真题示例】我国有不少地区在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果你是某市负责地方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3”,概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1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各地的经验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遵循规律,坚持原样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讲,一是顺应城市传统机理,将“艺文”融入人居环境;二是要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建筑与民俗文化综合体,再现民俗风情;三是要整体保护原有建筑物和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保持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
【中公分析】本题需要通过菊儿胡同、上海豫园、枫泾镇三个案例,来说明当地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对“某市”的启示,但是我们作答时不能找当地做法中个性化的方面,比如改造四合院、打造文化综合体等,而应提炼也适合其他地方的共性经验。
误区三:分析部分把握不准
综合分析题答案分为三部分:综合、分析、综合。考生容易忽视对分析部分的作答或分析过少,分析不透彻,而结论部分写的太多。殊不知分析部分才是综合分析题的得分重点,因此要找全要点,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结论部分可以提出一些对策或者自己的观点,但字数不宜太多。
【真题示例】“给定资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15分)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这一说法凸显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价值,礼俗、工艺等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价值;传承民族精神,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能在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表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具有精神价值。另一方面,民间文化形态具有不可再生性、消亡速度快,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面临断裂的危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已经失去实用性的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珍贵,需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公分析】具体分析部分是重点,本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流失的严重后果两方面去分析,全面、透彻,从而体现出论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财富。结论部分提出相应对策,但是简明扼要。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秋正是磨练自我的好时候。考生应认清形势,深入研究历年真题,多做练习,不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学习正确的备考方法,避开误区,希望以上内容对考生有所帮助!
详情登陆中公教育网站 http://fushun.***/
误区一:主观臆断
部分考生由于欠缺对综合分析题解题思路和技巧的了解,往往把综合分析题理解成自己的主观分析,因此导致的结果是答案脱离材料,自己主观性语言用的较多。
考生应明确,综合分析题依然是对给定资料的分析,答案来源于材料,主观臆断会导致抓不住材料采分点。作答时应紧紧围绕材料,从给定资料中找答案,避免加入过多自己的主观性分析。
【真题示例】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材料】据某网站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时下跟风程度“非常严重”,表明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专家认为,跟风现象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说跟风来自于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见,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的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文章中引用了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的相关阐述,试图把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吉登斯指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参照一种专家系统才可以实现。换言之,人们越来越相信现代社会的专家指导系统,在做任何活动之前,总要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并找到行为的依据,离开了这个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
……
这无疑会对人们自主选择能力带来巨大的冲击。在任何属于个人的行为当中,都隐藏着一个他人的选择、他人的要求、他人的想象。因此,它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的族群。
隐藏在这种生存的想象性对抗背后的,则是人们期待的心态。当人们无法获得真实世界的全部信息,就只能想象性地获得这种信息——这就有了对于大众文化媒介的依赖。跟风现象之所以在今天以如此空前规模的形式盛行,也正是这种媒介依赖的结果。
斯图亚特·霍尔曾这样描述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通过生成知识和影像,给大众提供一个认识外部世界的通道。在社会高度发展、信息丰富芜杂以及生活形态多样变迁的同时,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破碎、凌乱和神秘,而大众传媒恰好掩盖了这种破碎、凌乱和神秘。大众传媒总是向我们呈现出世界的完整面貌,让我们觉得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广告画面一样温暖的世界之中。
【参考答案】
“预先失败”是指人们过于依赖媒介如专家的意见,弱化甚至丧失自主选择能力的心理状况。
现代社会信息庞杂,大众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会不自觉地期待,习惯在任何活动前假定自己是失败者,去参考外界的意见,来主导自己的选择。而事实上,过度依赖媒介或他人而一味跟风折射出人们浮躁的“亚健康”问题,盲目相信“”容易使人迷失、焦虑甚至受到伤害,终导致部分人群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无法生存的族群。
【中公分析】答案要点是对材料关键词的概括和提炼,要根据关键词和句子组织要点,对考生的语言逻辑性要求较高,要有一定的语言提炼能力,但切忌主观臆断、脱离材料。
误区二:作答对象混淆不清
综合分析题又分为启示分析、评论分析、解释分析、本质分析、关系分析,每个题型的答题思路是不同的,考生对评论分析和解释分析这两种常考题型作答易产生混淆。
比如解释分析题目首先需要考生解释某句话或者某个词的含义,这本身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但是考生往往对这句话给予评论。再如评论分析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或错,支持或反对等等,但考生往往忽略这一环节。
再如启示分析题型,考生容易把启示题当成对策来答,认为所有的对策均为答案要点,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启示题不同于对策题,启示需要找出符合共性的对策,而不是所有对策。
【真题示例】我国有不少地区在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果你是某市负责地方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3”,概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1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各地的经验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遵循规律,坚持原样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讲,一是顺应城市传统机理,将“艺文”融入人居环境;二是要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建筑与民俗文化综合体,再现民俗风情;三是要整体保护原有建筑物和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保持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
【中公分析】本题需要通过菊儿胡同、上海豫园、枫泾镇三个案例,来说明当地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对“某市”的启示,但是我们作答时不能找当地做法中个性化的方面,比如改造四合院、打造文化综合体等,而应提炼也适合其他地方的共性经验。
误区三:分析部分把握不准
综合分析题答案分为三部分:综合、分析、综合。考生容易忽视对分析部分的作答或分析过少,分析不透彻,而结论部分写的太多。殊不知分析部分才是综合分析题的得分重点,因此要找全要点,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结论部分可以提出一些对策或者自己的观点,但字数不宜太多。
【真题示例】“给定资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15分)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这一说法凸显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价值,礼俗、工艺等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价值;传承民族精神,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能在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表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具有精神价值。另一方面,民间文化形态具有不可再生性、消亡速度快,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面临断裂的危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已经失去实用性的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珍贵,需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公分析】具体分析部分是重点,本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流失的严重后果两方面去分析,全面、透彻,从而体现出论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财富。结论部分提出相应对策,但是简明扼要。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秋正是磨练自我的好时候。考生应认清形势,深入研究历年真题,多做练习,不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学习正确的备考方法,避开误区,希望以上内容对考生有所帮助!
详情登陆中公教育网站 http://fus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