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基资料听觉器浅析
听觉器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它的适宜刺激是声波,而声波是一种空气振动,当这种空气振动的能量引起耳蜗感音换能作用,产生神经冲动到达听觉中枢时,我们就产生了听觉。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听觉器的相关知识。
我们按声波的传递顺序依次展开分享。
1.外耳:外耳由耳廓、耳道、鼓膜构成。
耳廓:耳廓具有集音作用。通过耳廓的转动可以探测声源的方向,当然,人几乎丧失了该功能,但可以通过转动颈部达到该目的。
耳道:耳道具有传音和增压功能。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在一端封闭的管道里,波长等于4倍管长的声波可以达到大共振效应,而耳道长度是2.5cm,所以波长等于10cm的声波(2.5cm×4=10cm)可以达到佳共振效应,根据声波的传播速度,也就能得出佳频率——约3800赫兹。而共振的直接效应就是声压增强,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要比真实的声音更响亮些。
鼓膜:鼓膜可以随声波的频率一起共同震动,且震动与声波震动同始同终,从而将气体的震动转化成固体的震动,的传递给中耳。
2.中耳:中耳的主要传递结构是听骨链。
锤骨的“锤柄”比较长,“锤头”比较短,且锤头与砧骨、镫骨相连,根据杠杆原理。
震动由锤骨的“锤柄”传递到镫骨时,其“力”会增强,运动距离则缩短,即“声压增大,振幅减小”。再加上鼓膜的面积比卵圆窗大,所以声压还可进一步增强。根据计算,声波在中耳传递,声压增强24.2倍,振幅减小1/4左右。
3.内耳: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就像是自行车的外胎和内胎一样。负责感音换能的是蜗管,内部充满。
当震动由中耳传递到内耳时,不同频率的声波传导距离是不同的。声波频率愈高,传递距离愈近,则引起大震动的部位愈靠近耳蜗底部,位于底部的感觉细胞——毛细胞受到的刺激也就愈强,则产生的神经冲动也就愈多(反之亦同)。不同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将会传递到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即可产生不同声调的感觉。故在临床上,若耳蜗顶部受损,会影响低频听力,而耳蜗底部受损,则影响高频听力。
另外,浅析一下毛细胞的感音换能机制:内耳内和普通体液不同,其钾离子极高,钠离子则偏低(机制是通过多级Na+-K+-2Cl-同向转运实现细胞外高钾低钠,故呋塞米可干扰内耳的离子浓度,出现耳毒性)。毛细胞对机械震动很敏感,机械振动可引起机械门控通路开放使钾离子通道开放,引起钾离子内流而发生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之后,一切交给蜗神经就好了。
我们按声波的传递顺序依次展开分享。
1.外耳:外耳由耳廓、耳道、鼓膜构成。
耳廓:耳廓具有集音作用。通过耳廓的转动可以探测声源的方向,当然,人几乎丧失了该功能,但可以通过转动颈部达到该目的。
耳道:耳道具有传音和增压功能。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在一端封闭的管道里,波长等于4倍管长的声波可以达到大共振效应,而耳道长度是2.5cm,所以波长等于10cm的声波(2.5cm×4=10cm)可以达到佳共振效应,根据声波的传播速度,也就能得出佳频率——约3800赫兹。而共振的直接效应就是声压增强,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要比真实的声音更响亮些。
鼓膜:鼓膜可以随声波的频率一起共同震动,且震动与声波震动同始同终,从而将气体的震动转化成固体的震动,的传递给中耳。
2.中耳:中耳的主要传递结构是听骨链。
锤骨的“锤柄”比较长,“锤头”比较短,且锤头与砧骨、镫骨相连,根据杠杆原理。
震动由锤骨的“锤柄”传递到镫骨时,其“力”会增强,运动距离则缩短,即“声压增大,振幅减小”。再加上鼓膜的面积比卵圆窗大,所以声压还可进一步增强。根据计算,声波在中耳传递,声压增强24.2倍,振幅减小1/4左右。
3.内耳: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就像是自行车的外胎和内胎一样。负责感音换能的是蜗管,内部充满。
当震动由中耳传递到内耳时,不同频率的声波传导距离是不同的。声波频率愈高,传递距离愈近,则引起大震动的部位愈靠近耳蜗底部,位于底部的感觉细胞——毛细胞受到的刺激也就愈强,则产生的神经冲动也就愈多(反之亦同)。不同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将会传递到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即可产生不同声调的感觉。故在临床上,若耳蜗顶部受损,会影响低频听力,而耳蜗底部受损,则影响高频听力。
另外,浅析一下毛细胞的感音换能机制:内耳内和普通体液不同,其钾离子极高,钠离子则偏低(机制是通过多级Na+-K+-2Cl-同向转运实现细胞外高钾低钠,故呋塞米可干扰内耳的离子浓度,出现耳毒性)。毛细胞对机械震动很敏感,机械振动可引起机械门控通路开放使钾离子通道开放,引起钾离子内流而发生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之后,一切交给蜗神经就好了。